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本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滅渡:1:滅煩惱,度苦海。2:又言涅槃的意思。3:又指僧人死亡。(經文所提到的眾生,你要看是在何種的情形、時候所說的,並不是只有修行的人或會吃飯的人才說是眾生,很多經文所提的眾生就是我們心裡不該有的雜念,這就是眾生,所以有很多人開口閉口都說佛祖說:要渡眾生,是說要度你自己的眾生,並不是去度別人,你有何資格去度別人,是要先度你自己,要先消除你心中不該有的雜念,不像現代人自己不修,卻說要出去渡眾。)

【意】:在這個時候,須菩提來請示佛祖說:世尊師父啊!有個善男子、善女人來發出了正等正覺的菩提心(要修行的菩提心),請問師父要怎麼做才有辦法讓這個正等正覺的心(修行的菩提心)保持長久不會退去,又要如何才能制伏妄心,不會讓它再生出來。釋迦佛祖對須菩提這樣說:善男子、善女人,你若發出菩提心,就應當要生出像這樣的心,也就是我應當消滅這個妄念。度脫心中一切眾生(指先滅自己心中不好的慾望妄念,就是自己度自己的心),滅度心中一切眾生之後,就沒有一個心中眾生是我所滅渡的想法。

金剛經疏鈔:言滅渡一切眾生已(心中妄念的眾生)時中妄想(當時自己心中的妄想)貪瞋痴妒一切不善心(妄念)即是一切眾生,以無我心降伏,令邪念不生,即是滅度一切眾生已。已:盡也。

【本文】: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指修菩薩行的人)

【意】:依前句,無有一眾生實滅渡者,這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因為一位修行菩薩道的人,要知道道是自己修,自己悟來成就的,假使你向外修,存有滅度眾生的心,這樣你就存這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ㄧ個修菩薩行的人,你若存有這四相,那就不是行菩薩道的人

【本文】: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意】:什麼理由呢?須菩提啊,你們天天想悟道,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告訴你:沒有一法,沒有一個東西叫做道,大徹大悟就是悟到沒有一個東西、沒有道可得,離了四相,就是這個道理,沒有一法可以使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成道)。

惠能六祖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埔心鄉懿德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瑤池老母普渡收圓定慧解脫真經】註解

瑤池金母讚

【本文】:瑤池金母 普徧瀛東測妙機,勸眾存德學善儀,覺悟懺悔修正果,慧智貫徹登中池,金筆開科無私曲,章成耀珠燦鯉魚,全憑道心挽迷路,卷讚團圓樂福基,逍遙快樂位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天尊。

【意】:瑤池金母之德化,普天之下,達到遙遠之地球上,老母望東土而看,了解一切。勸眾靈兒心存德性,學習禮儀。覺悟懺悔而來修成正果。修得智慧了悟而返瑤池。仙佛考試、考核修行眾生的功果,絕無私心。考試題目文章內涵光明圓融,裝成書札、書簡也。全憑無所住心來挽回迷痴的大道。考試圓融無缺,得到快樂幸福的基礎。並已得到成仙成聖的佛位

【本文】:慈音佛董雙成仙姑慈音佛降,彩雲縹緲出瑤池,隨駕崑崙任所之,鍊就菩提登妙果,養成舍利說禪詩

【意】:彩雲由高遠之瑤池出,隨駕崑崙(西王母所居之仙境)自由自在遊戲仙境,董雙成仙姑鍊就大覺,登上妙果佛位養成不生不滅之法,今說此修禪定之詩作為引證

【本文】:蓮臺座上花千朵,甘露瓶中柳一枝,自在觀音觀自在,婆心度盡眾生痴。

【意】:蓮臺座上開著千朵之花,甘露瓶中插著一枝柳枝,觀看凡塵人所受之苦,內心發出大慈憫之心,要來渡盡迷痴的眾生。

瑤池老母普渡收圓定慧解脫真經

【本文】:竊此三期,普度東林,收圓靈性,度盡坤乾。

埔心鄉懿德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註解

第一章:觀玅章

【本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道可道:上字道指不生不滅之常道,下字道指猶「言」也。名可名:上字名指不生不滅之常名,則無名之名,下字名猶「稱謂」也。大道無形無象,凡是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道都非真常之道,凡是用名稱形象所表示出來也隨著變換更改,所以有名字的稱呼都不是長久的。老君在清靜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本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意】:太極未分,陰陽未判(分辨)本無極也,天地本無名,因形象而有名,天地尚在道之後,所以無名乃天地之始,大道既無名,又言有名者何也,有此道即有此理,有此理即有天地萬物以無而生有,以一而化萬皆從無極所發,此無極之名,為有名萬物之母,皆是自然之妙。所以天地從道而生,萬物自道而成,道為天地萬物之母,老子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母之生子傳孫,生生不已,故名有名萬物之母。(第四十二章:一無極、二太極、三天地人)。

【本文】: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意】:常無,欲以觀其妙:「無」指萬物之自性,則無形之道體也(本性),「欲」願也、「妙」妙用也,猶云:常自「無」中,欲觀其道之妙用也。

【本文】:常有,欲以觀其徼。

【意】:常有,欲以觀其徼者:「有」指萬物,則有形之色相也。「徼」歸終也,猶云:常自「有」中欲觀其萬物之歸終於自性也。

埔心鄉懿德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四十一章:聞道章

【本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意】:上等根善的人聽聞大道理,自然能啟發其善根,深信不疑,志與道合,努力精進,勤修佛道,努力實踐。中等善根的人,雖聞佛道,雖有信仰之心,但因見識不足,對道的認識不清,道心不堅,若有若無。下等善根的人,若似愚頑之人,見識淺薄,不知「道」是什麼?而且本性迷昧,聽聞佛道大笑嘲諷,認為無稽之談,大道原本就深奧玄妙,像這些下等根性之人,若不嘲諷大道,又怎麼能顯出道的偉大玄妙呢?。

【本文】: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

【意】:所以有這樣建言:明道若昧:明白大道的人外表看不出有什麼特別,好似很愚昧的樣子。進道若退:精進修行之人不會刻意展現能力不走在人之前,好似不長進。夷道若類:心合於道之人,言不說玄說妙,不分富貴貧賤平和實在的。上德若谷:真正上德之人,心如太虛,量如空谷,能容能受,智慧是深不可測。

【本文】: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意】:[偷:行事不為人知],[渝:應變],大白若辱:心境純潔的人像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做任何事不計較得失是非,就好似受辱之時一樣的安然。廣德若不足:有廣博德行之人常不自以為有德,還自認不足。建德若偷:建立廣大功德的人常不向人誇耀他的功德,行各種善行總是不為人知默默的行事。質真若渝:道明德深之人,具備了大道率真而樸實的性質,無有心機,却內智深厚能隨機應變,運智巧妙。

【本文】: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意】:[隅:邊角]。大方無隅:真正的廣大是沒有邊角的,言一個得道者心量上是沒有缺失。大器晚成:偉大的事業是要有長時間努力的,言一個人大智大才非短時間所能培就的,亦是不斷的磨練累積了經驗才能成就。大音希聲:最真實圓滿的語言(金言)是非常少希貴的。大象無形:最真實圓滿的形象是看不到的,那是怎麼樣的形象才是最完美呢?就是心之象,隨心變化。道隱無名:大道既無聲亦無象,却隱藏於萬物之中,一切萬物也都含藏了大道之性,所以老子在清靜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本文】:夫唯道,善貸且成。

埔心鄉懿德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