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

【經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意】:般若:梵語也,東土(中國)譯為智慧,且智慧者正知正解審察(分別是非)之意也(智慧是要能分辨是非,有人有知識確無法分辨是非)。波羅:梵語也,東土譯為彼岸也。蜜多:梵語也,東土譯為無極,且無極者至高至大。心:人之本源也,一切萬法盡在一心之內。經:徑也,是世人修行之路徑也。總言此經乃返本還原之路徑也。(我們常說這部是什麼經,意思是說這部經的意思、真理就是要教我們走的道理,所以經就是走的路,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你要用智慧來修持走到對岸,要靠什麼呢?就是要靠我們的心,所以說:萬法由心作,仙佛常說:要成不成道就看你的心,要真心行道,要修成正果就指日可待了)

 

【本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意】:自在菩薩人人皆有,只因六根諸境遮障,不能觀看。情慾萬緣所牽,不得自在。但這位聖者能夠觀察諸法實相(無形相)之理得大自在,不為境界所轉,又能救度迷苦眾生,具有「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精神,所以叫做「觀自在菩薩」。「行深」:修習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極點,証到彼岸的時候。故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一般觀自在菩薩都指觀世音菩薩,但此心經不能單指觀世音菩薩

 

【本文】: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意】:聖者觀自在菩薩用般若甚深勝慧(超然智慧),觀察到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些有形相的誘因,受:就是對環境而承受於心中的作用,想:就是意識應於五塵色聲香味觸所起的作用,行:就是造作諸惡的作用,識:就是對境與分辨事物的心性)都是緣生緣滅,當體即空,故曰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為眾生造業受苦的總根源。然因一切苦難皆由迷惑顛倒妄想執著而來,妄想執著帶給我們無量無邊苦難,事實真相明白,妄想消除執著永斷,一切苦難就遠離了,此謂之度一切苦厄

呂純陽祖師示:何謂五蘊皆空。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人身四大假合,人死則皆空,氣息則風空,煖氣消則火空,血汗散則水空,皮肉爛則地空(地是我們身體),故若能了悟四大歸空,能看破一切名利,是名「色蘊空」。五根對五塵,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嗅而不知其香,觸而不知其覺,是名「受蘊空」。對境無心是名「想蘊空」。能斷貪嗔等不行其業(不做滿足貪嗔的工作)是名「行蘊空」。能制止六識,不生六賊是名「識蘊空」總之名為五蘊皆空。

*六識,六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形成。

 

【本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解釋為:1.修行者遺體焚燒之後所形成的顆粒。2.釋迦佛祖十大弟子之ㄧ,號稱智慧第一,名為舍利弗。此經談智慧,故以其名為代表,因此舍利子三字應為所有的修行者。

【意】:要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必須先明白「緣起性空」的義理。「緣起」:須知世間萬事萬物都不是憑空而有的,必須有各自需要的種種條件(因緣),組合而生起,亦由於種種因緣散失而消滅。「性空」:世間一切事務皆因緣而生,緣聚則生,緣滅則散,一切現象都沒有實體

「色」喻宇宙萬法緣起的假象,「空」指無實體,或言幻相,而無自性可言。「不異」是不離,無差別的意思。所以「色」雖分明顯現而終無實體,色與空是相同的,故說「色不異空」。「空」雖無實體而分明顯現,空與色是相同的,故說「空不異色」。色無空則無以成,空無色則無以顯,故色與空是無二無別,不相礙而相成的,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眾修行者,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有各自的因緣,並無實體的概念(例如房子蓋起來就有形相,因為是用土石水泥造成,最後一定會損壞而消失,所以沒有實體的概念),或以人類來說,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任何人都不能離開這個社會的,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處乃佛祖強調色與空是不可分離的,五蘊中先舉色蘊為例,其餘的四蘊,雖然性質不同,其緣起性空是一樣的,故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性空:佛教用語,為一切現象都沒有實體。

*色空舉例:人:身體(色)靈魂(空),神尊:木像(色)神靈(空),物質:電扇(色)電(空)。

*呂純陽祖師示:悟道聖者了達有形假體,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不能久住世間,四大若離散(消滅),則復歸於空。故曰色即是空。又觀佛性雖無形,亦非什麼都沒有,而佛性之空,若非假體之色,則不能作用(例如有電器沒有電就無法動作),故曰空即是色。

 

【本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意】:眾修行者這些五蘊等一切諸法,他的現象雖然是假,然而他的本體就是真如實相,本來就沒有所謂緣聚為生和緣盡為滅,也沒有出障為淨,隨流為垢,悟時為增,迷時為滅的虛妄之相,是故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比喻:「不生不滅」電流投於電則光,謂之生,而電亦不見其生,棄之(不插電)則暗,謂之滅。而電亦不見其滅,光暗有生滅,而電是一體,本無生滅。「不垢不淨」日光照於污泥,終不隨之而垢,照於澄潭亦不因之而清,水有清濁,而日光唯是一體,本無垢淨也。「不增不減」譬如掘地取空,掘時空生而不見虛空之增,塞時空減亦不見虛空之減,地有空塞而虛空是一體,本無增減

 

【本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空中無色的空中不是天空中,而是指這個「空」字裡中的無色。)

【意】:照上文所說是諸法空相的道理看來便知道真空實相的理體(事理)上,本來清淨空寂,於中沒有色受想行識五蘊,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及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因為清淨空寂所以沒有五蘊六根六塵的存在。)

*呂純陽祖師示:空相既不住於色,哪有受想行識可積聚也,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也(在領悟空理的中間沒有色受想行識),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即眼雖見色而不住於色。耳雖聞聲而不住於聲,鼻雖嗅香而不住於香,舌雖嚐味而不住於味,身雖覺觸而不住觸,意雖思法而不住於法,故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本文】: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意】:佛學大辭典:十八界中之六識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認識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依,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產生見聞嗅味觸知等了別作用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都是虛妄的假相。「界」是界限,六根、六識、六塵(共十八界)各有各的界限。

 

【本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意】:此乃十二因緣也,即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五色、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這是佛門十二因緣,就是你修行一定要經歷這十二因緣考驗),此為眾生涉歷三界輪迴六道的一種由來。「無明」是不了解真理煩惱頓生,「盡」是消滅亦作「空」解。老死為十二,因緣之未來苦果,「乃至」謂略去中間之二至十一項,言十八界空,則無「無明」之痴、無「無明」盡,焉有未來之「老死」耶。故曰無無明、、亦無老死盡。(十二因緣是上乘法,這是要經過自己一次又一次反覆領悟思考或頓悟才明白此道理。)

(自性覺照本無無明,自性無綁,不需解脫,所以說無無明盡,所以既無無明,自然就無生死,生死既無還有什麼解脫可言,即無生死輪轉的法,還用得到滅生死的法門嗎?這就說你既然明白無無明,沒有迷痴的觀念,自性沒被人綁住,你已經見性何須解脫呢?無無明盡,無無明就是沒有無明,盡是無明消滅,就沒有生死,既然沒生死,還有什麼解脫可言,所以說既無生死輪轉之法,哪還要用滅生死之法門,所以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老死:衰老及死亡)

 

【本文】:無苦、集、滅、道。

佛學教本:四聖諦:苦集滅道四諦也。(諦是真理)「苦諦」是指一切眾生輪迴六道時心上、身上所受之諸苦也。「集諦」是指一切眾生在身、口、意上所集起的一切思想與行為(人會做壞就是三業身口意所引起)。「滅諦」是指一切聖者經修道後所証得的涅槃。「道諦」是指一切聖者,趣(趨)向涅槃時所修行的正法。

【意】:聖者悟此四諦理,知「苦」由何來。「滅」由何得,學悟六道根本之。「苦果」乃由「集」煩惱而來(苦果就是因你的三業身口意所帶來)。又知「滅」之樂果是由修「道」而得,是知「苦」(承受的苦楚)「滅」(就是證道)為果,「集」「道」為因。心不住相則「無苦」。知煩惱即菩提則「無集」,知自性具足無証無得是名「無滅」,心處平等,為而不爭是名「無道」,故曰無苦集滅道

 

【本文】:無智亦無得。

【意】:「智」者智慧。「得」者指所証之果。真智即無智也。妙性真如是本性,個個都有的還需要去得嗎?故曰無得

*六祖惠能示:教(佛法)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此皆証得真智之境,即所謂「無智」也。

*金剛經云:於法實無所得,此皆真智所悟之至高境界,故曰無智亦無得。

 

【本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意】:「菩提薩埵」者「菩薩」之具名也。凡僧凡師者以有得之得,故輪迴生死不得解脫。聖者以無得之得,故而成就菩提薩埵,故曰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不會說自己得到,才是真正的菩薩,一般凡僧老師稍微懂一點就說他得到了,這就是有得之得。像道德經裡說:上德不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會說他自己有德行。下德不失德:就是那些沒有德行的人稍微做一點善事,就說他做很多善事他德行多高。)

 

【本文】: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意】:若能依照般若波羅蜜經的道理去修行,心若大虛(包容一切)不著一切,不受拘束,還有什麼煩惱阻礙呢?是故心無罣礙也

 

【本文】: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意】:因不受思想蒙蔽的障礙就沒有驚恐之心,離開一切足以使人迷亂的事物,而達到永恆的幸福彼岸

 

【本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意】: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吾人欲得無上正等正覺必依「般若」而修而達到彼岸,過去佛如此,現在修道者亦如此,未來世之人欲得佛果亦如此

 

【本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意】:「般若波羅蜜多」是「經」非「咒」,而言「咒」者乃此經有不可思議之力量,有與「咒」同等之功用,故稱為「咒」,般若波羅蜜多有大神力,故曰「大神咒」。有大光明故曰「大明咒」。其經義至上無可再上,故曰「無上咒」。其經義超越尋常,無有一法可與相比齊等,故曰「無等等咒」。(這部經是延續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是至高無上是大乘法,所以要修成証果一定要照金剛經裡的道理去做才有辦法,簡單說就是要去三心、離四相,這樣才能成道)

 

【本文】: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意】:依此般若波羅蜜多(照金剛經)來修持,可憑此消除一切痛苦障礙絕不虛假,十分真實。故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咒」,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神咒是屬於佛菩薩的秘密語,一辭多義,其境界誠非凡夫或三乘聖人的心可思,口可議,故古之譯者,大都不翻譯咒的意義。現僅就其字義,作以下簡單的解釋。

「揭諦」華言去也、度也,重言揭諦乃表自度度人。「波羅揭諦」「波羅」華言到彼岸,謂「度到彼岸去」的意思,「波羅僧揭諦」「僧」華言眾也,謂願大眾同度到彼岸。「菩提」即無上佛果。「薩婆訶」華言速疾成就,總意為依般若得度去吧,依般若得度去吧(揭諦),度到彼岸去吧(波羅揭諦),大眾都到彼岸去吧(波羅僧揭諦),快快地來成就無上佛菩提呀(菩提薩婆訶)。例如很多人念密宗西藏喇嘛的咒語:唵嘛呢叭瀰吽,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有人不解釋清楚就說我這咒語是大神宙,是威力無比不能隨便念,說白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這心經是因為釋迦佛祖說金剛經時,大家執相、執空才補充說心經,來破除眾生執色執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就此結束,僅供參考,敬請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埔心鄉懿德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