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孝經】註解

孟子:離婁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1: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意】: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於不義之中

2:家窮親老,不為祿仕。

【意】: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確不去當官吃俸祿(就業賺錢)來供養父母

3: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意】: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

 

孔子論孝之原文

1: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吿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

【意】:孟懿子問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儀。樊遲為先生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道,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儀。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當父母活的時候,應按照禮儀侍奉他們,他們死了,應按照禮儀安葬他們,祭奠他們

2: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意】:孟武伯問:怎樣才是孝?孔子說:做父母只是為兒子疾病憂愁。

3: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呼?

【意】:子游向孔子問怎樣才是孝?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道,只是說養活父母而已,就是狗馬,也能夠受人飼養,沒有對父母有敬愛之心,那養活父母與飼養狗馬,有甚麼區別呢?

4: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呼?

【意】:子夏向孔子問怎樣才是孝?孔子說:子女在父母面前能和顏悅色,是很不容易的事,遇到事情由年輕人去操勞,有好吃好喝的讓老年人享受,僅僅這樣就算是孝嗎?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意】:孔子說:子女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應當婉轉的勸導,父母如無法接受意見,應當照常恭敬,不要觸犯他們,雖然憂心操勞,對父母並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意】: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不宜遠行,若要遠行,也該有一定的去處。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意】:父母的年齡,不可不時時記在心上,一方面歡喜,一方面憂懼。

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

【本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意】:孔子在家閒坐,他的學生曾參坐在旁邊。孔子說:「先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道德,以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無論富貴貧賤,大家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為什麼嗎?」曾子起身答曰:「參不夠聰敏,那裡會知道哪?」孔子說:「孝,它是一切德性之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家,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依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本文】: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意】:孔子說:「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而將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書?甫刑》裡說:『天子一人有善行;萬方民眾都仰賴他。』」

諸侯章.第三

【本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意】:身為諸侯,在眾人之上而不驕傲,其地位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節制,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溢。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奢靡揮霍,所以能夠長久地守住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後才能保住國家的安全,與其黎民百姓和睦相處。這就是諸侯的孝道吧。《詩經.小雅.小曼》篇中說:『戰戰兢兢,就像身臨深水潭邊恐怕墜落,腳踩薄冰之上擔心陷下去那樣,小心謹慎地處事。』

諸侯章.第三

【本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意】:身為諸侯,在眾人之上而不驕傲,其地位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節制,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溢。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奢靡揮霍,所以能夠長久地守住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後才能保住國家的安全,與其黎民百姓和睦相處。這就是諸侯的孝道吧。《詩經.小雅.小曼》篇中說:『戰戰兢兢,就像身臨深水潭邊恐怕墜落,腳踩薄冰之上擔心陷下去那樣,小心謹慎地處事。』。

卿大夫章.第四

【本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意】: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言語,不敢說。不是先代聖明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為不做。開口說話不需選擇就能合乎禮法,自己的行為不必著意考慮也不會越軌。於是所說的話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後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詩經.大雅.烝民》裡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本文】: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意】: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並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詩經.小雅.小宛》裡說:『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本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意】:孔子講到眾百姓的孝道,他說:我國古來就是一個農業國家,農人的孝道,就是要會利用四時的氣候來耕耘收穫,以適應天道。分辨土地的性質,來種植莊稼,生產獲益,以收地利之果。行為謹慎,節省儉約,以此來孝養父母,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論尊卑高下,孝道是無始無終,永恆存在的,有人擔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沒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本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意】:曾參說:「太偉大了!孝道是多麼博大高深呀!」孔子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人得天之性,則為慈為愛。得地之性,則為恭為順。慈愛恭順,與孝道相合,故為民之行。惟有聖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興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種五穀,生產孝養。以上法則,都是順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這種教化,既合乎民眾的心理,自然民眾都樂意聽從,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政治不待嚴厲而自治。從前的賢明君主看到通過教育可以感化民眾,所以他首先表現為博愛,人民因此沒敢遺棄父母雙親的;向人民陳述道德、禮義,人民就起來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謙讓為範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爭鬥:用禮儀和音樂引導他們,人民就和睦相處,再曉示民眾,使知為善當有慶賞,作惡當受刑罰,民眾自然曉得禁令的嚴重性而不敢違犯法紀了。」《詩經.小雅.節南山》篇中說:『威嚴而顯赫的太師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孝治章.第八

【本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意】: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對極卑微的小國的臣屬也不遺棄,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了。所以會得到各諸侯國臣人民的歡心,使他們奉祀先王。治理一個封國的諸侯,即便是對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喪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況對他屬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會得到老百姓的歡心,使他們幫助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對於臣僕婢妾也不失禮,更何況對其妻子、兒女了,所以會得到眾人的歡心,使他們樂意奉事其父母親。只有這樣,才會讓父母雙親在世時安樂、祥和地生活,死後成為鬼神享受到後代的祭祀。因此也就能夠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災害不發生,人為的禍亂不會出現。所以聖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會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詩經.大雅.仰之》篇中說:『天子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會歸順他。

聖治章.第九

【本文】: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其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意】:曾子說:「我很冒昧地請問,聖人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嗎?」孔子說:「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母親更重要的了。因此孝行之大,莫過於尊嚴其父,尊嚴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時,配天享受祭禮,那就尊到極點了。自古以來,只有周公作到這一點。所以配天之禮,是他創作的從前周朝的時候,武王逝世,周公輔相成王,攝理國家政治。制禮作樂。他為了報本追遠的孝道,創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禮。乃以始祖后稷配享。另制定宗廟,祭祀上帝於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周公這樣追尊他的祖與父,乃是以德教倡率,而示範於四海。因此海內的諸侯,各帶官職來助祭。可見聖人的德行,又有甚麼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為子女對父母親的敬愛,在年幼相依父母親膝下時就產生了,待到逐漸長大成人,則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對父母親尊嚴的愛敬。聖人就是依據這種子女對父母親尊敬的天性,教導人們對父母親孝敬;又因為子女對父母親天生的親情,教導他們愛的道理。聖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嚴厲的推行就可以成功,聖人對國家的管理不必施以嚴厲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為他們因循的是孝道,這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母親與兒子的親恩之情,乃是出於人類天生的本性,也體現了君主與臣屬之間的義理關係。父母親生下兒女以傳宗接代,沒有比此更為重要的了;父母親對於子女又猶如尊嚴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沒有比這樣的恩愛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種不敬愛自己的父母親卻去愛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親而尊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禮法。不是順應人心天理地愛敬父母親,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無從效法了。不是在身行愛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憑藉違背道德禮法的惡道施為,雖然能一時得志,也是為君子所卑視的。君子的作為則不是這樣,其言談,必須考慮到要讓人們所稱道奉行;其作為,必須想到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其立德行義,能使人民為之尊敬;其行為舉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規矩,使人們無可挑剔;其一進一退,不越禮違法,成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這樣的作為來治理國家,統治黎民百姓,所以民眾敬畏而愛戴他,並學習仿傚其作為。所以君子能夠成就其德治教化,順利地推行其法規、命令。」《詩經.曹風.鳲鳩》篇中說:『善人君子,其容貌舉止絲毫不差。』

紀孝行章.第十

【本文】: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意】:孔子說:「孝子對父母親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和悅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慮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後事:對先人的祭祀,要嚴肅對待:禮法不亂。這五方面做得完備週到了,方可稱為對父母盡到了子女的責任。「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還要有以下的三不。一、就是官位較高的人,就應當莊敬以待其部屬,而不敢有一點驕傲自大之氣。二、為人部屬的小職員,就應當恭敬以事其長官,而不敢有一點悖亂不法的行為。三、在鄙俗的群眾當中,要和平的相處,不敢和他們爭鬥。假若為長官的人,驕傲自大,則必招來危亡之禍。位居部屬的人,悖亂不法,則必招來刑罰的處分。在鄙俗的群眾中與人鬥爭,難免受到兇險的禍害。這驕、亂、爭項惡事不戒除,即便對父母天天用牛羊豬牲的肉食盡心奉養,也還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本文】: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意】:孔子說:「五刑所屬的犯罪條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的了。用武力脅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沒有君主的存在;誹謗聖人的人,是眼中沒有法紀;對行孝的人有非議、不恭敬,是眼中沒有父母雙親的存在。這三種人的行徑,乃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所在。」。(因為不孝就會違反綱紀、法則、倫常。)

現代五刑:(1)管制(2)拘役(3)有期徒刑(4)無期徒刑(5)死刑。

廣要道章.第十二

【本文】: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ㄩㄝˋ);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意】:孔子說:「教育人民互相親近友愛,沒有比倡導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禮貌和順,沒有比服從自己兄長更好的了。轉移風氣、改變舊的習慣制度,沒有比用音樂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順服,沒有比用禮教辦事更好的了。所謂的禮,也就是敬愛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親,其兒子就會喜悅;尊敬他人的兄長,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興。敬愛一個人,卻能使千萬人高興愉快。所尊敬的對像雖然只是少數,為之喜悅的人卻有千千萬萬,這就是禮敬作為要道的意義之所在啊。」

廣至德章.第十三

【本文】: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意】:孔子說:「君子教人以行孝道,並不是挨家挨戶去推行,也不是天天當面去教導。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讓天下為父親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為弟之道,是讓天下為兄長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為臣之道,是讓天下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詩經.大雅.》篇裡說:『和樂平易的君子,是民眾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無上的德行,怎麼能使天下民眾順從,而如此偉大呢?

廣揚名章.第十四

【本文】: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意】:孔子說:「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裡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國家。因此說能夠在家裡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於後世了。」

諫諍章.第十五

【本文】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意】:曾子說:「之前講的那些慈愛恭敬安親揚名的這些孝道教訓。我都聽懂了。還有一樁事,我是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膽的問:為人子的做到不違背父親的命令,一切聽從父親的命令,是不是可以算為孝子呢?」孔子說:「這是甚麼話呢?這是甚麼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七個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爭的諍臣五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勸諫的臣屬,所以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於直言力爭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身於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爭力阻;如係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爭。所以對於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

感應章.第十六

【本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意】:孔子說:「從前賢明的帝王奉事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奉事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后土時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其誠,就會彰明神靈、降臨福瑞來保佑。所以雖然尊貴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到宗廟裡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心,謹慎行事,是因為恐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羞受辱。到宗廟祭祀表達敬意,神明就會出來享受。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到了極至,即可以通達於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應相通」。《詩經.大雅.》篇中說:『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文王有聲章的這一段話說:天下雖大,四海雖廣,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樣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廣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東西南北,沒有思慮而不心悅誠服的,這樣可以證明盛德感化之深無所不通的意思。』

事君章.第十七

【本文】: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意】:孔子說:「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長官,進前見君,他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計劃方略,全盤供獻。必思慮以盡其忠誠之心。退官居家的時候,他就檢討他的工作,是否有未盡到責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過失?必殫思竭慮來彌補他的過錯,對於君王的優點,要順應發揚;對於君王的 過失缺點,要匡正補救,所以君臣關係才能夠相互親敬」。《詩經.小雅.》篇中說:『心中充溢著愛敬的情懷,無論多麼遙遠,這片真誠的愛心永久藏在心中,從不會有忘記的那一天。』

喪親章.第十八

【本文】: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意】:孔子說:「一個孝敬父母的兒女,如果一旦喪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之情,無以復加。哭得氣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轉的餘音。對於禮節,也不暇講究。講話的時候,也沒有平時的那樣文雅。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不覺得好吃。這樣的言行動作,都是因哀戚的關係,神不自主。耳目的娛樂,口體的奉養,自然無有快樂於心的意思。這就是孝子的哀戚真情之流露。父母之喪,三天之後就要吃東西,這是教導人民不要因失去親人的悲哀而損傷生者的身體,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生的天性,這是聖賢君子的為政之道。為親守喪不超過三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當父母去世之日,必須謹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墊好,內棺整妥,外槨套妥,把他收殮起來。既殮以後,在靈堂前邊,陳設方型祭器,供獻祭品。早晚哀戚以盡孝思。送殯出葬之時,先行祖餞,似乎不忍親離去。女子拊心痛哭。男子頓足號泣,哀痛迫切的來送殯。至於安葬的墓穴,必須選擇妥善的地方,幽靜的環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兒女愛敬的誠意。既安葬以後,依其法律制度,建立家廟或宗祠。三年喪畢,移親靈於宗廟,使親靈有享祭的處所,以祀鬼神之禮祀之,春秋祭祀,因時以思慕之。以示不忘親的意思,慎終追遠之禮,孝敬哀戚之義,可謂全備了,如此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了!」。

簠簋:ㄈㄨˇ ㄍㄨㄟˇ古代祭祀盛稻梁黍稷的器皿。青銅製,長方形,有四短足,有蓋

 

【孝經】註解就此結束,僅供參考,敬請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埔心鄉懿德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