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註解

【經題】: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意】:妙法蓮花經所以要稱為妙法。因為全經所說的教義是精深微妙的。本經所以稱為「妙法蓮華」是取「當體蓮華」與「譬如蓮華」兩種意義。「當體蓮華」是取義於蓮花之入汙泥而不染,所謂妙法原本清淨,不受污泥之染。如佛性在迷塵不能染,蓮花在泥濁不能侵,故名清淨妙華。

「譬如蓮華」是取義於花與果實同時俱有。大凡一種植物都是先開花後結果,蓮花則不同,他未開花之先就已有果實,以花果同時的蓮花而來譬如妙法的因果不二。(蓮花就是荷花)。經梵語叫「修多羅」正譯為契經,經為諸佛所說,旨在指示吾修行之「捷徑」本品謂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是人,普門品是法,普門兩字因菩薩現身,顯於十方,觀眾生之機而化度,廣說諸法,分身百類,不是專用一法一門,所以叫做普門。品者,義類同者聚在一起故名品也,意思是說品是彙集一類的文字在一起,本品是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示現之事,萃於一處,故名之。

 

【本文】: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意】:爾時(本品是法華經第二十五品)爾時就是指佛祖在講完二十四品(妙音菩薩品)即將開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時候「無盡意菩薩」是本品問法的代表者,是東方不眴世界教主普賢如來道場,輔助普賢如來教化大眾的一位大菩薩,偏袒右肩,(出家比丘以袈裟覆蓋左肩,袒露右肩,表示承順師長,恭敬莊嚴的意思)。合掌向佛,將雙手合攏,面向佛祖,而作是言,無盡意菩薩表現請法應有禮節後,就開始提出問題,希望佛陀開示,觀世音菩薩究竟以什麼因緣,叫做觀世音呢?

 

【本文】: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意】:佛祖回答無盡意菩薩:善男子(具有深厚善根的大丈夫叫做善男子)此是直指無盡意菩薩而言。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如地獄道的眾生包括四生六道而言,受諸苦惱,心受憂惱、身受苦痛,故言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是說眾生聽聞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一心」念念觀世音菩薩絲毫不存雜念,即稱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要念念與菩薩心相應恆持不失,方得獲得清淨解脫

 

【本文】: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意】:此段是說七難即火、水、風、刀、鬼、囚、賊之難。此是七難中的第一難:火難。

以事相解:若有人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號,假使其人受大火焚燒,亦不可能受大的燒傷,因為執持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菩薩的威德神通之力,在冥冥中加被你的關係。

以理方面說:瞋火起時焚燒三界,一念轉善,化作清涼,這是菩薩忍辱威德神力所致,瞋恚之火由何而起,須知它不從外起,而是由我們己身的執著傲慢而起,暴躁也是火啊,要控制瞋恚之火,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是一種最好的方法。它能令你有定力,用修養忍辱之心去克制瞋火的蔓延。

 

【本文】: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意】:此是七難中的第二難水難

以事相解:倘若有人被大水所沖走、漂流到深處生命受到威脅時,如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就能即刻漂流到淺處,以免遭滅頂之害。

以理方面:水喻貪,貪水漲時能滅溺世界,情欲漂流未得其所,能一心恭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念知足,業海自然乾枯,水之ㄧ字並非指河水、江水而言,亦可當作大海而說,我們在生死大海中漂流、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尤其眾生陷於愛欲水中,如果能即時稱念聖號,起一念知足,慈悲將貪欲捨除,則我們心光如明鏡、平等無差,那就可從驚濤怒浪大海中漂流至淺灘上了。

 

【本文】: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意】:此是七難中的第三難風難。又叫羅剎難。

以事相解:設若有百千萬億的人為尋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七寶而乘船入於大海(此七寶大都產於海中)如不幸在半途遇上黑風(據說古時船航行海上忽然烏雲密佈、狂風大作、大雨傾盆落入船中,船因此沉沒或破碎,被大風吹至食人島,此風即黑風吹其船舫,漂流墜在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一人起頭帶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諸人等,都能脫離羅剎之難。)

從理上來說:金銀等七寶即是真理,七聖(法)財的意思,欲求真理七法財的緣故,入於佛教大法海中因智慧不足不能隨欲所求,故起無明之氣(黑風)搖動了主窄的定力(吹其船舫)漸成黑面無常而成鬼相之型(漂墜羅剎鬼國)若能即時於眾惡之中起一念回光向善之心,以戒定慧力破無明煩惱之風,則平貪瞋痴三毒之浪。若能稱念觀世音菩薩號,即能解脫羅剎之難。以有型的七寶,譬如精神上的七聖財,何謂七聖(法)財呢?

1.信財:佛法如大海,惟信能入佛法大海。

2.進財:精進進取之義,佛道遙遠,非精進不能得益。

3.戒財:嚴持戒律,操行方正,遵守世間規律。

4.聞財:聽聞教法,知理行道,聞而思,由思而修。

5.捨財:慈悲喜捨,用歡喜心施捨一切眾生。

6.慧財:又叫定慧財,定能攝心,令不妄動,慧能觀照諸法,破除邪見。

7.慚財:慚者慚愧也,學佛之人如無慚愧之心則不能入道。

 

【本文】: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意】:無盡意菩薩問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佛祖對他作如上的解說,所以佛祖在此結論說,以是以上所說的因緣,所以名叫觀世音。

 

【本文】: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意】:這是七難中的第四難刀難。刀為刀刃,杖是棍棒,尋古時八尺為一尋,亦做八分或八寸講,尋段,段為每段長度都一樣。以事相說:假使有人若不幸受人加害,或遇上強盜被打,正在危急之時受害者能一心一意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則彼手執刀、杖想加害你的人,因你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緣故,其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使你保全生命得到解脫。

從理方面說:這個無形的刀杖是指害人的驕慢瞋恚之杖,即嫉妒之刀,這種驕慢瞋恚的心就是打人的杖。如果有人用這種心來壓迫我們,而我們卻以慈悲心對待他,那他的刀杖自然就斷壞。因為我們的一心稱念菩薩名號,以大慈悲化於無形。

 

【本文】: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意】:此是七難中第五難惡鬼難。以事相說:假使在三千大千(宇宙間)國土裡有許許多多的夜叉羅剎,時時刻刻來惱亂人的時候,只要受害者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那些夜叉羅剎一聽到觀世音菩薩聖號,這些惡鬼想以惡眼看這些人一眼都不敢,那裡還敢傷害呢?

從理方面來說:當你受到諸魔擾亂的時候怎麼辦呢?只要一心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由此一念破諸妄想,真如現前,所謂慧燈不滅,魔難侵入。智鏡常明,惡夢不侵惡鬼之眼,即是惡見,有智慧光明惡見即滅。

 

【本文】: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意】:此是七難中第六難囚難。杻械枷鎖,杻是手銬,械是腳鐐,枷是套在頸項上的項板,鎖是縛在身上的鐵索。檢是約束,繫是繫縛。以事相說:不論你有罪被縛了或無罪被縛,由於你稱念觀世音菩薩其力量杻械枷鎖就能斷壞,即能解脫自由

從理方面說:我們所受的杻械枷鎖有多少呢?名譽之杻、利益之械、恩愛之枷、我執之鎖,這一切每日都在繫縛我們世間上的人,有幾個不被名利牽著走,為求名利不惜千方百計東奔西跑、慾念充心、嫉妒滿懷,要脫離他人束縛或己身束縛,不讓內外因緣纏縛著我們法身,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就能脫離杻械枷鎖。

 

【本文】: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宝,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意】:此乃七難中第七難賊難。以事相說:假使在一個三千大千國土裡充滿著數不盡的怨家盜賊,此刻要眾人生命、眾人金錢,這是個非常危險的國土,同時也是人煙絕跡的地方,可是有一個商主帶領了很多商人,而這些商人個個都帶著極珍貴的寶物,不得已非經過這條險路不可,但大家深知此處怨賊充滿,一不小心就會人財兩失,當大家正提心吊膽之時,其中有一商人告訴大家,諸位善信男子,我們已走入非常危險的道路,請大家不要生起恐怖之心,安下心來全心一意的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就能加倍救護我們脫離險難,為什麼呢?因為觀世音菩薩應化世間常能以無畏施於一切眾生,你等若能一心一意稱念菩薩名號,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怨賊,當得解脫而不會傷害我們,眾商人聽了他們的話後便同聲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因為稱其名號的緣故,當下就脫離了怨賊之難,自由自在的通過這危險的地方。

依理而言:吾人的身體就像一個國土,這個國土外有眼耳鼻舌身集合了八萬四千的怨賊(煩惱),商主即人一切心的主體,其心所發生的作用即為眾商人比喻,這個心持有成佛的珍寶,也持有墮落迷惑的賊,因此在心中以持宝、怨賊為比喻在我們自性中,自性為無價寶物隱藏於此,就好比那危險道路,一不小心即受到妄念的怨賊所害,甚於沉淪,其中起一善念,莫怕煩惱賊多,將邪念歸一,起自在之定力,稱揚觀世音菩薩聖號,由定起慧,由慧離驚惶生死之苦,既得離苦,何來恐怖,吾人真切實行大慈大悲菩薩心,即得脫離也。

 

【本文】: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意】:這是七難的總結文,摩訶薩又稱大菩薩,也就是表示觀世音菩薩是一位了不起的菩薩,「威神之力」威能克萬難,神即有求必應,巍巍是形容菩薩威神之力如高山之巍峨,佛祖說到此,叫聲「無盡意」而對他說:觀世音菩薩有如此偉大的威神之力,如高山那麼壯觀,怎可不誠懇頌念呢?

 

【本文】: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意】:貪瞋癡叫做三毒,能毒害我們身心的緣故,在貪欲中最甚莫過於淫欲。它最能毒害我們身心,敗壞我們人格,淫欲心一起,不擇一切,不顧禮節、倫理、傷風敗俗。淫欲就是一般所說性欲,從道德上說夫婦間的關係是人倫大道,正當的行為。平治欲念最簡單方法就是至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常念聖號,讓菩薩名不離自心,才會有作用,假定念而不念,不念又念,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是沒有效果的

 

【本文】: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

【意】:瞋恚是眾生心中最不正常、最暴惡的一種現象,一旦發作起來面目猙獰,人皆怖畏不喜親近,而瞋心能障百萬法門,更能燒燬我們的功德法財。諸魔亦會趁勢擾亂道業,使你無法進修,毀了你的道程,對治瞋恚心依正常而言當然是修慈悲法門,瞋恚是大病,慈悲是良藥,所以要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可遠離瞋恚煩惱,因為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為最大特色,念菩薩聖號,觀菩薩慈容自會消除瞋恚心,便得離開瞋恚了

 

【本文】: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意】:愚痴就是迷惑愚昧,對於事理認識不清,對事理認識不清的人,不一定是沒有知識的人,有的人知識廣博學問高深,但不信因果善惡,這種人叫做愚痴,有些人沒有學識,但深明義理,這便是智慧之人,愚痴也就是智慧的反面,能障蔽我們智慧之光,而增長三毒無明,這也是一切凡夫的生死根本。愚痴增長便生邪見,因邪見而受果報。假使眾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易迷於境,對理不能徹底了知。那麼要常念恭敬觀音聖號,必然會得到智慧的,但世間上的人自以為聰明的很多,有幾個人肯承認自己愚痴呢?所以要他唸觀音聖號,決不是簡單之事。我認為做人還是謙虛些,承認自己智慧有限,求菩薩加被,多念聖號,菩薩定會賜給智慧,破除吾人愚痴。

 

【本文】: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意】:佛祖再叫了一聲無盡意菩薩說:觀世音菩薩能以戒、定、慧來對治眾生的貪瞋痴三毒,轉眾生的貪欲心為無貪之淨。以慈悲心來換眾生的瞋恚心。用智慧來轉眾生的愚痴,拔去了三毒成了善德,普遍利益一切眾生,觀世音菩薩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所以眾生應時時刻刻至誠至心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

 

【本文】: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意】:供養是進供資養之義,有三種供養:(一)莊嚴堂舍:恭敬供養。(二)讀經禮佛:修行供養。(三)飲食衣服:利益供養。若有女人欲生男孩,只要頂禮供養觀世音菩薩就可以生下一個具備福德智慧的男孩。假使想求生女孩,便可生下一個相貌端正的女孩,這些都是前世所積聚的善業,顯現於現成的德本,所以令人愛戴敬慕。經文明白指示我們「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才能隨願所求,生福德之男、端正之女,禮拜供養都必須存一份恭敬真誠之心,心存恭敬、諸行莊嚴,時時懷著安祥寧靜的心情,胎兒自然地受了影響,也即胎教,教導求子女的母親,把心歸向大智慧、大慈悲的觀世音菩薩,驅逐迷妄,遠離邪見,如果生的是男孩,則福智慧圓滿,若生是女孩,則端正有相受人愛敬。在經文中「宿植德本」四個字說明了因果的關係,宿指過去,謂在過去世中為人良善、德行高超,種下了福德善根,才得到今生的善果,就因為具有這樣的果報,所以才受人愛敬。

 

【本文】: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意】:佛祖說經到此,又重呼無盡意菩薩說:觀世音菩薩有隨人所求皆得的偉大威神之力,不令眾生有所失望。

 

【本文】: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意】:假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其應所得的福德是不會空無所獲的,也就是說不會徒勞無益,人有誠心,佛有感應,所以普勸大家要信受執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本文】: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如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刼,不可窮盡。

【意】:佛向無盡意菩薩問曰:如果有人持念諸菩薩名號,如六十二億恆河沙之多,不但持名並且進此一生有形之命,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供養,以你的意思,這持念供養的善男子、善女人的功德是多呢?還是不多呢?無盡意菩薩回答世尊說:其功德非常多的,佛祖又說:設若另外一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只一時禮拜供養,並非盡此一生供養,這份功德與先前終身禮拜供養諸菩薩的功德沒有差別,縱使享受百千萬億刼,也不會窮盡的。眾生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這麼多的菩薩名號,並盡作供養,為何其福德與一時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的福德相等無異呢?因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蓋取其名相執其名而稱,至於唸觀世音菩薩名號,則因憶念菩薩利他之德,不取於相,名為無量名、無量相,所以受持的人功德無邊,例如:金剛經言;佈施功德不如持受四句偈一言。

 

【本文】: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意】:佛祖對無盡意菩薩言,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能獲得我以上所說的不可數、不可量的無邊福德利益。

 

【本文】: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意】:無盡意菩薩在前文中問所以立名觀世音菩薩的原因,在這裡則又問世尊,觀世音菩薩怎麼來此娑婆世界化導眾生,如何為眾生演說妙法,以何種方法便利眾生,請世尊明示。

娑婆:梵語,華語:堪忍或忍,謂此土眾生安於十惡,忍受三毒,不肯出離。

※十惡:殺生、偷盜、邪淫、貪欲、瞋恚、痴念、綺語、妄言、惡口、兩舌。

 

【本文】: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意】:從這段文開始即是佛祖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方便度生應化身說法,此段文乃無盡意菩薩問起,關於觀世音菩薩三云何?(前文)佛祖就此回答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需要用佛的形相來濟度他方能度脫的話,觀世音菩薩就現佛身為他說法,引之入道。

 

【本文】: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意】:若有依國土眾生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辟支佛身而說十二因緣之道,令其入道。

*辟支佛是印度話舊譯為「緣覺」,新譯為「獨覺」。

*緣覺:生於佛在世之時,聞佛說十二因緣的道理稟受佛的言教而修行開悟,叫做緣覺。

*獨覺:生於無佛之世無法可聞,但因宿世慧根能於諸法演變中悟出世間無常,斷除無明妄想。

*十二因緣: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

 

【本文】: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意】:假使有眾生應以聲聞身來度化他,菩薩便現聲聞身為其說四諦法。

*聲聞:聲聞是聞說小乘聲教,悟四聖諦理、斷三界見思惑進入涅槃者,皆屬聲聞僧,做聲聞弟子,從凡夫起,修到阿羅漢位,使跳出三界而不受輪迴苦報。

*四諦:

苦:指一切眾生輪迴六道時,心上身上所受之諸苦也。

集:指一切眾生在身口意上所集起的一切思想與行為。

滅:指一切聖者經修道後所証得的涅槃。

道:指一切聖者趣向涅槃時,所修行的正法。

 

【本文】: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意】:梵是指色界初禪天的大梵天王,梵王就是大梵天的天主,梵是清淨的意思,梵天就沒有欲望,有慈悲博愛精神,但驕慢心大,卑視一切。有些眾生貪欲心較薄,威儀端正,好學梵天法,觀世音菩薩便現清淨梵王身為其說離欲之法。

 

【本文】: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意】:帝釋是欲界第二天忉利天主,忉利天在須彌山頂端,四方各有八天,中央為帝釋天,統御三十二天,故稱三十三天,忉利天即三十三天(帝釋乃是人所稱天公也)若諸國土有這麼眾生應以帝釋身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便現帝釋身為其說生滅無常之道,引導他走上學悟之道。

 

【本文】: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大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意】:什麼叫自在天呢?即是天魔外道,大自在天身也是屬於這類的宗教,他們皆貢高傲慢,他們說沒有佛、沒有法、也沒有僧,毀謗三寶,自認自己是至高無上,不可一世,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太自在了、太快樂了,的確是自在天身,但觀世音菩薩不能以佛身來說法,因為他們不信佛法,因此得現自在天身為他們講解佛法,令他們轉迷成悟,歸本還原。

 

【本文】: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意】:天大將軍是帝釋天的家將(天神),若有國土眾生應以「天大將軍身」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以化度之,使他從佛法護持中,走上解脫,甚至成就無上菩提。

 

【本文】: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意】:毘沙門身是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即四大金剛是佛教的護法神,若有眾生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以毘沙門身而為說法,使其得以身心解脫。

 

【本文】: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意】:「小王」人間之王包含現代之總統、院長皆列入小王做為人民領導者,對國家百姓肩負重大責任,因此智識才華必須高人一等,得具備好的德性,若眾生應以小王身得度,那麼觀世音菩薩就現小王身來為他說法。

 

【本文】: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意】:「長者」凡人品高潔、德高望重、智識超群、資產眾多,年也高的人,受大眾敬愛,如果有眾生應以長者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一個富貴、大丈夫的長者身來為他說法。

 

【本文】: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意】:「居士」不慕榮華、不求名利、人格清高、清隱自修、守五戒、奉行十善的在家之士,如果有眾生應以居士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居士身來說法。

*五戒:殺、盜、淫、妄、酒。

*十善:即是十惡之反面,十惡者:身有三惡(殺盜淫)意有三惡(貪瞋痴)口有四惡(綺語、妄語、惡口、兩舌)。

*十善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貪、不瞋、不痴口不綺語、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

 

【本文】: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意】:「宰官」指掌管政治的官吏,如古代的王侯將相,今之行政首長,若有眾生應以做官的這種因緣得度者,觀世音菩薩也就現一個做官吏的身來為其說法。

 

【本文】: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意】:「婆羅門」為印度四姓之ㄧ,階級最高的一種姓,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淨行的種族,若有人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婆羅門身來為這眾生說法,令他明白佛法,依法奉行,以行佛道。

 

【本文】: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意】:比丘:即和尚,比丘尼:即尼姑,優婆塞:即在家居士男,優婆夷:即在家居士女。觀世音菩薩知有眾生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姨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這一切眾生說法。

 

【本文】: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而為說法。

【意】:長者、居士清心寡欲,德品高超,在大眾中有其崇高地位,宰官是統領行政方面的首長,在社會上有其力量,婆羅門在宗教界亦有其特殊地位,所以觀世音菩薩示現婦女身,引渡長者、宰官、居士、婆羅門諸階層婦女,讓他們虔信佛法,以慈悲心侍上待下,堅守美德,勤儉持家,行觀音慈悲之行。

 

【本文】: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意】:童男、童女:大凡未婚之男女均可稱其謂童男、童女。童男、童女均有純潔而善良的心,似一塊未經開墾的園地,為父母者需小心謹慎的來耕耘教導照護,使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揮其善性。故觀世音菩薩現童男、童女之身,為其說清淨童真之法,令捨愛欲,革除惡習,精進向道。

 

【本文】: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現之而為說法。

【意】:生為此類眾生也是痛苦難當急欲尋求出離,觀世音菩薩即現其同類為其說忍辱修慈柔和修慧之法,導去貪瞋心脫離苦報,轉生人天樂趣。

「天」:在三界中,此乃指欲界地居天,含四天王天及小刀利天的天人。

「龍」:龍因宿世福報招感,但由於前生瞋心過重,心地不正,頑劣好鬥,不守戒法,所以淪為龍身。

「夜叉」:又名「勇健」有地行、空行、飛行三種,有善惡夜叉。

「乾闥婆」:譯為香神,以香為食,居須彌山南金剛窟中,能飛行,做眾技樂,是帝釋天的奏樂神。

「阿修羅」:譯為非天,意謂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

「迦樓羅」:譯為金翅鳥,是印度神話中的怪鳥,鳥中之王,俗稱大鵬鳥。

「緊那羅」:譯為疑神或疑人,形體似人而頭生一角,似人非人,居須彌山北,能歌善舞是樂神之ㄧ。

「摩侯羅伽」:譯為大蟒蛇神,人形蛇首,此乃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有似人身而非人身的。

 

【本文】: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意】:執金剛神是佛法的護法神,因其手中執金剛寶杵的緣故,因此名為執金剛神,若有一類眾生發心護持佛法,欲以金剛之威降魔,觀世音菩薩便現執金剛神身為其演說摧邪輔正之法門,令其成就達其所願。

 

【本文】: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意】:釋迦佛祖回答無盡意菩薩說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如是是指觀世音菩薩救「七難」、離「三毒」、應「兩求」及現三十二相身的一切功德,以種種形是指觀世音菩薩化身無數遊諸國土度脫眾生,這說明菩薩遊化世界之廣,不但度娑婆世界的眾生,而且肩負弘法利生的任務,目的在渡化眾生早離業海,所以我們必須常念菩薩恩德,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一心供養」就是身口意三業清淨,口念觀世音,心念觀世音慈悲,身禮觀世音妙相,時時依教而行,以觀世音心為己心,念念不忘,利生度眾,如此才是真正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本文】: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意】:世尊勉眾生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後,隨即又告訴無盡意菩薩說:是觀世音菩薩大菩薩,在眾生處於極端恐怖,陷於危急困難之時,觀世音菩薩就能助長我們勇氣,鎮靜我們心靈,使我們遠離一切怖畏災難,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其為「施無畏者」菩薩。

 

【本文】: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意】:世尊普勸眾生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薩深知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廣大功德,心生敬仰,因此稟告世尊說:我今當遵奉你的指示,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隨即解下掛在頸上的眾寶珠瓔珞,這些眾寶珠瓔珞非常珍貴,若論價值約在百千兩金,無盡意菩薩至誠地將這些貴重寶物呈獻給觀世音菩薩,說:「仁者」願你受此法施珍寶瓔珞,但觀世音菩薩卻不肯受之,無盡意菩薩再次奉上說:「仁者」為了憐愍我等,請你接受吧。

※瓔珞:是印度人一種裝飾品,次於玉的石叫做瓔,用珠玉綴成的項鍊叫做瓔珞。

※這珍寶瓔珞本來是屬於財施的,為什麼在經文上無盡意菩薩說是法施呢?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當時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時,在他的心裡並沒有認為瓔珞是一種值錢的東西,他就是誠心誠意來供養。可是經文上又說:價值百千兩呢?這句應是阿難尊者在結集經藏時加上去的,當時無盡意菩薩以他的真心來供養觀世音菩薩,並無財的觀念,所以屬於法施,雖是財施但也變成法施了。

 

【本文】: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意】:在那個時候佛陀對觀世音菩薩說:你應該憐愍悲念無盡意菩薩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你應該可憐這一切眾生接受此供養吧,他是出於一種很真心誠懇的法布施,你就不要拒絕了。

 

【本文】: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意】:於是觀世音菩薩上順佛旨,下愍群倫接受了無盡意菩薩的供養,隨即將瓔珞分作兩分,一分奉釋迦佛祖,一分奉多寶佛塔。

※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要將受供養的珍寶分作兩分呢?因為菩薩一舉一動均為眾生,其目的在增長眾生的福德,讓眾生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享有更多的法味(因參悟妙法而產生悅樂),這是觀世音菩薩能修供養的妙德。

※多寶佛塔:凡塔皆為佛所安住處,而此佛所安住之處有眾寶莊嚴故名多寶塔。又此塔為多寶如來所安住,故名多寶佛塔。

※多寶佛為過去佛。

 

【本文】: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意】:隨後釋迦佛祖又叫了一聲:無盡意菩薩,這位觀世音菩薩有像上面我所說的種種神通妙用自在神力,所有的眾生都應該供養他,恭敬誠念這位觀世音菩薩,他遊行在此娑婆世界,救渡眾生,佛祖說完之後,無盡意菩薩又用偈句來請問世尊。

 

【本文】: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意】:無盡意菩薩稱請「具足妙相的世尊」我現在再問一問彼觀世音菩薩,這位佛子以什麼因緣而名叫觀世音呢?

 

【本文】: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意】:因為無盡意菩薩以句偈請問佛,所以佛也用句偈來回答無盡意菩薩說:「無盡意」你知道觀世音菩薩所做的事情和因緣嗎?你好好注意聽,我現在為你解說觀世音菩薩他是善巧方便、尋聲救苦、因人因地因時說法。

 

【本文】: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意】:誓願有四種:(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二)煩惱無盡誓願斷。(三)法門無量誓願學。(四)佛道無上誓願成。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發了宏願,這宏誓有多大呢?像大海那麼深廣,他經歷了不可思議的大劫,造了不可思議的功德,發了不可思議的大願力,所以觀世音菩薩一切都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既然觀世音菩薩經歷了無數的劫數的時間,自然他所親近的、侍奉的諸佛當然是千億佛,菩薩親近侍奉諸佛的原因是「常隨佛學」「輔佛教化」將佛光法水帶到每一個國土,讓大家都得到佛的受益,觀世音菩薩他所發的願是清淨的。什麼叫「清淨願」呢?清淨是沒有為自己,不貪不瞋,以歡喜心,真正慈悲心,真正慈愛眾生的心

 

【本文】: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意】:釋迦佛祖說:我現在為你大略講說觀世音菩薩的功德,聞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或見到菩薩的形象,就恭敬的口念及以身的禮拜,即口業及身業供養,還要專心一致的念,觀想著觀世音菩薩,也即意業供養,就能滅除一切諸有的苦。

 

【本文】: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意】:由此偈起,重頌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滅水火風三災。假使遇到人或非人生起謀害你的心,把你推入大火坑裡想要害死妳,只要你一心專唸觀世音菩薩名號,於剎那間熾熱火坑化作清涼蓮池,令你脫離火坑之難。

或有人被狂風吹到大海飄流於茫茫大海中,遭遇到毒龍、鯨魚、羅剎鬼等種種災難,在危難之中,只要你一心專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於剎那間龍魚、惡鬼之難,什麼波浪也不能淹沒你,使你平安離災難。

依理言:遭逢逆境折磨或遇仇人土匪等起謀害之心意,觸動了我們無明瞋火,因此瞋火促使我墮落火坑,若能即時警悟起一念忍辱心,得自在,業火停燒,瞋火瞬息,心境自然清涼。

「巨海」即煩惱大海。「龍魚諸鬼難」就是愛欲的波濤。「龍魚」喻為女色,實際上女人之妖艷嬌態比龍魚、惡鬼更可怕,假使我們沒有清明的理智,往往被色所迷惑,浮沉在愛欲波濤裡,招致痛苦與折磨,倘若我們漂流在貪痴煩惱的大海中,遭受了愛欲波濤的侵襲、迷惑,此時應急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以菩薩的清靜大智,洞知諸法皆由因緣假合而成,則愛欲迷執,自然遠離愛河之苦,隨即消除,顯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祥和。

 

【本文】: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在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意】:須彌印度話譯為「妙高」,依今人考據認為須彌山就是現代的「喜馬拉雅山」。當人從這高山被推落的時候,能持唸觀世音菩薩聖號,藉著菩薩威神之力,便如日懸於虛空,不會墜落山崖。或是有人被殘暴兇惡之人追逐,從金剛山上墜落下來,如能稱念觀世音菩薩,則不受絲毫損傷。「金剛山」印度山名。

從理上說:「須彌山」喻吾人我慢山高,當一個人處於順境,志得意滿之時,往往傲視於人,貢高(驕傲自大)我慢(執我見而倨傲),像一座須彌山擋住了我們的視線,有些人貢高心慢,不肯虛心接受大法,瞧不起真理,故步自封,因而墜落,任其菩提樹枯萎,這種人若能時時稱念觀世音菩薩,體念菩薩大悲,則不會輕侮他人。向上精進,安份守住自己法身慧命,人生在世,如沒有純淨的修養,是無法消除我慢之心,得志之時,自恃凌人,如同在須彌山頂。不得志之時,自暴自棄,牢騷滿腹,如同被人推墮須彌山下,惟有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顯現智慧之心,才能如日住於虛空,不受阻礙。

惡人喻十惡之業,這十惡之業如影隨形,「金剛山」指內在我執,眾生之我執,最難打破,猶如金剛,十惡之業,如影隨形,時時追迫眾生,就如兇惡之人緊追身後,無法擺脫,人所作定業是不可轉除的,這定業如金剛堅固,惟有勤念觀世音菩薩,依其慈悲忍辱威神之力,效法學習如能轉煩惱為菩提,智鏡圓明,體同虛空,就能縱橫無礙。

 

【本文】: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意】:「怨賊」就是我們所有怨恨或者前生我們曾偷人家的東西或殺過他或對人不好,所以今生碰在一起才變成怨賊,如果遭遇到持刀的凶漢怨賊包圍在你的身邊時,最好能定心來誠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以觀世音的慈心為己心,以此慈心感化他們,那凶殘怨恨之心就能化為祥和安寧。

以理來說:怨賊是指內在三毒貪瞋痴之內賊,能劫除我們的功德法財,見、聞、覺、知屬外賊,這內外賊圍繞在我們心中,時時欲奪我們清淨法寶,這怨賊的主人就是我執、我見,我執、我見不除,生煩惱障,滅除內外賊須從培養大慈悲心著手,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我們念他禮讚他更進一步學他,則要破除我執、我見有何困難。

再說「王難苦」是指冤枉入獄之難,在專制時代並無平等法律可言,生殺大權憑王令而行,觸犯了國王法律便處極刑,如果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仗著菩薩威力加被,使劊子手的刀,立刻一節一節的斷壞。

以理來說:所謂「王難」是指遭三界生死之苦,受煩惱魔煎逼之難,「臨刑欲壽終」謂吾人困惑造業苦惱逼迫牽引至六道輪迴,欲傷失法身慧命。此時若能持念觀世音菩薩祈菩薩護佑,妄念不生,依此定力必超三界免輪迴,顯一分法身,破一分無明,故曰刀尋段段壞。

 

【本文】:或囚禁枷鎖,手足被鈕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意】:若有人被監禁在牢房裡身體披枷帶鎖,手鐐腳銬,只要專心念觀世音菩薩就自然得到解脫。

在理上說:當眾生因業力牽引,囚禁於三界六道中,被色枷情鎖所縛,背負六親眷屬,人我是非的業緣,無法得一解脫,倘若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智慧加被,則業障自消,煩憂均除。

如果遭惡人以咒詛毒藥暗中加害的時候,被害者只要專心持念觀世音菩薩,不但能免除其苦,且其咒詛毒藥反還轉回著於謀害者本身,即「害人反害己」。

於理上說:嫉妒毀謗、離間中傷、貪瞋痴就如同咒詛毒藥一樣,能殘害法身慧命,對心懷諸惡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以平心靜氣去對待他,則彼人如仰天吐唾,向風投塵,反著本人。

 

【本文】: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意】:「惡羅剎」是兇惡的羅剎,「毒龍」是有毒的龍,「惡獸」凶惡的獸類。若是遇到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在這危難之中,只要一心念起觀世音菩薩,一切災厄便於瞬時間消息,危險化為烏有,惡獸也很快的走到遙遠的地方了。

於理上說:「羅剎」喻作吾人的瞋怒心,瞋心似烈火能燒毀人性理智,做出傷害人家犯起違背道義的事來。

「毒龍」喻吾人之貪痴煩惱,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

「諸鬼」喻吾人之陰計痴心,俗言疑心生暗鬼,即此也因有煩惱才有覺悟,煩惱即菩提,眾生只要將迷心轉為悟心,就能超出三界不受煩惱折磨。念觀世音菩薩,以菩薩的大悲平等智慧,轉煩惱為菩提,轉惡念為善念,羅剎惡鬼當然就不能害之。

「惡獸」喻吾人之十大根本煩惱,妄惑能纏縛眾生不使出生死,不使入涅槃,如同惡獸一般能殘害的法身慧命,阻礙吾人的菩提大道。常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以觀世音平等慈悲斬除惡獸的伶牙利爪,則心中惡獸都會隱避無蹤的。

 

【本文】:蚖蛇及蝮蝎,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

【意】:「玩蛇」就是一般所說四腳蛇,四壁虎顏色略青黑,性奇毒,「蝮」屬毒蛇之類,「蝎」做蠍屬蜘蛛類,毒蟲之ㄧ,玩蛇及蝮蝎會吐出如煙火般的毒氣,這些毒氣能致人於死,假使不幸遇上持念觀世音菩薩,玩蛇及蝮蝎一聽到觀世音菩薩的聲音,便迴避而去不再傷人。

依理言:玩蛇、蝮蝎喻人之貪瞋痴慢的毒氣,無時不迷漫在你我左右,稍一不慎就傷害他人,如惡口辱罵,挑撥離間,輕者傷人,重者害人命,人與人結怨相爭皆由於人的無明毒氣所引起的,要化此毒氣需稱念觀世音菩薩,令反本還原,迴光返照,則毒氣必除,真心必現。

 

【本文】: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意】:比如本是晴空萬里的好天氣,忽然間烏雲密佈,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冰雹降落,這種景象令人驚惶恐怖,如果遇上了要鎮定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靠菩薩的慈悲庇祐必能雲消雨止,重見晴天。

依理言:烏雲就是無明,無明起時能遮蔽眾生明朗心性,我執頓生,你我之念隨起,於是瞋心大發,震怒如雷、忿恨如電,自暴自棄如大雨,這些心理上的現象,能傷人傷自己,嫉妒心、驕慢心等、妄念之心都可比雷電交鳴,狂風大作。ㄧ個修道者應該時時「耕心」而努力稱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以菩薩的定力來反省自己的作為,以菩薩慈心來攝伏自己的三毒心,那麼怒氣平息,心朗神清。

 

【本文】: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意】:眾生在這現實世間,或受窮困之境,或遭危厄之難,所以說「被困厄」如此即有「無量」痛苦逼迫其身,使他感到身心均不得自在。但大慈大悲尋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具有微妙不可思議的智慧之力,觀見困厄中的眾生身受痛苦,而來救諸眾生的苦難,所以說能救世間苦,觀世音之所以得名觀音,亦即緣此而來。

 

【本文】: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意】:何謂神通力?神通有六種:第一天眼通:可以看到三十三天上,天、人的動作,皆一目了然。第二天耳通:能聽見天上、人間所有十方世間一切的聲音。第三他心通:即旁人心裡想什麼都知道。第四宿命通:即能知前生的因果。第五神足通:即能飛行變化自在的能力。第六通漏盡通:為最不容易得到,即為無所不通,一切鬼神魔妖精等皆能修至前五通。觀世音菩薩乃正法明如來,慈航倒駕,具備圓滿這六種神通力。「廣修智方便」由「廣」字即可知道,他不只修持某一法門,而是種種法門皆修,並運用其智慧,行大方便,適應眾生根機而說法,所以我們應學習觀世音菩薩在因,地.時.人.方便的精神。「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剎」義為國土。觀世音菩薩在十方世界一切國土能化身千萬在十方國土中,到處現身說法「種種諸惡趣」「惡趣」是指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鬼畜生」,以「地獄」說眾生墜落在地獄中受種種痛苦,觀世音菩薩見到地獄眾生受苦,不忍他們長期陷在痛苦中,即示現地獄眾生身相,為其教化聞法而能脫離苦楚。餓鬼、畜生亦如地獄道,觀世音菩薩亦不忍見其受苦,亦現而救苦,並說法而令諸苦能解脫,以離三惡趣,以人類說:「生老病死」四種大苦,觀世音菩薩示現人身,來為我們說法,使能離苦得樂,以其大慈大悲都會示現在面前為你說法,使你依此正法去實行,就能漸漸的令你消滅痛苦,故言以漸悉令滅。

 

【本文】: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意】:觀世音菩薩具有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等五觀,大家應常常發願學習並應常信瞻見並尊敬他。觀世音菩薩具有無垢清淨的光明好似太陽(慧日)可以破除所有的暗境,也能化除風火水等災難以大慈大悲佛光來照耀世間。

真觀:就是觀察真諦的道理,觀究真實之事,觀究一切事物的真實之相。

清淨觀:即既已斷見思之惑(迷昧)再斷塵沙之感(煩惱)就是脫離煩惱的狀態及心情,而去求真實之相。

廣大智慧觀:即斷了無明之惑後,而得廣大的智慧,這不僅是知道很多事物而已,而生出就度一切眾生之大力之智慧,即有廣大的智慧而救度他人之力。

悲觀:對於正在苦惱的一切眾生產生出悲愍之意。

慈觀:對一切有情眾生生出同情之心,而想賜與眾生幸福快樂之意。

無垢清淨光:即前五觀綜合,五觀皆無垢清境。觀世音菩薩這種無染著清淨之智觀即無污穢之清淨的智慧光明。

慧日破諸闇:慧日為智慧之日,諸闇即種種煩惱,觀世音菩薩所見具有無垢清淨光即此「慧日」也,此慧日一出即一切黑暗立刻消滅,即如太陽之光輝會打破一切黑暗,吾人之煩惱迷惑也會因有了智慧而漸漸消滅。

能伏災風火:風火猶如眾生污穢之內心所生起的迷惑之火、罪惡之火、瞋恚之火、誘風煽惑之風、迫害之風,吾人之內心會被風火水等災所傷而將一切善根摧毀,觀世音菩薩之清淨無垢之慧日,會打破諸暗並移除風火水災。

普明照世間:就是說菩薩的慧日一旦出現,則不分晝夜,會將吾人的內心照明,不分日夜,清淨光明普照世間。

這段講到「無垢清淨光」,我舉一個例子給各位參考,以前五祖弘忍大師要找衣缽傳人時,叫眾佛門弟子每人做一首偈,首座神秀大師做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即身體就像菩提樹,枝葉非常茂盛,心如明鏡,可以照映萬物,時時勤加擦拭,不讓它染上塵埃,也就是要時時克服妄念、煩惱,以免矇蔽真如的本性。五祖弘忍大師看完之後,認為神秀尚未見性,只知皮毛道理而已,照這樣修行也可以。而同時慧能在裡面舂穀子(舂米),看到大家在做偈言,議論紛紛,就靠近看,因為慧能不認識字,也做了一首偈言,請別人幫他寫,偈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即菩提是覺悟、道,是沒有形象,怎麼會是樹呢?明鏡就如同是心靈,本就沒有形象,怎麼會是鏡台呢?自性本來都是清淨、光明坦蕩,本來就沒有物體的形象,要到何處去染塵埃呢?當五祖弘忍大師看到這首偈言,就說這一位已經見性了。所以說六祖慧能大師是頓悟,而神秀大師是漸悟,一步一步來。這是「無垢清淨光」的舉例。眾生之所以輪迴在六道之中,就是沒有了解,「體上本自然,清淨非拂拭。」體上本自然,自性清淨了,怎麼還需要去拂拭、清潔呢?修道之人不能即時悔悟,知道自心是佛,自性是真法,以為心外另有佛可求,性外另法可得,以誤解心去求道,縱使你修到老也是枉然,所以我們必須知道,你要去外學心外求佛、求道,那是不可能。六祖這首偈言屬於明心見性之理,一定是根基上乘之人才能達到,也才能了悟效法。我們凡俗之輩福慧淺薄,照神秀大師之偈言,慢慢修持,安其自心,讓自己的靈性能夠清明、清淨,不要受塵埃污染,時時將自己的缺點改除,最後也能夠成就,千萬不要心外求佛、向外求道,這樣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本文】: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意】:菩薩的大悲體是由嚴持淨戒而得,所以稱「悲體戒」菩薩,以此大悲體戒,示現三十二相身,遊諸國土,濟渡眾生,其慈心悲願之名,神通妙用之力,如雷之始震,遠播十方佛剎,驚醒眾生迷夢,故云「悲體戒雷震」。

慈意就是慈悲的心意。「悲」就是拔苦,「慈」是能與眾生樂。菩薩見眾生沉淪於痛苦深淵,因此不但拔除眾生之苦,而且能給眾生一切快樂,就好比雲彩遮住了烈日,帶給大地一片清涼,在佛道法理對於不可思議,難以歌頌的功德,都已「玄」、「妙」字包括之,故言「慈悲妙大雲」。

「澍」意時雨,妙法蓮華經序品說「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為什麼將法比喻為雨呢?因為妙法能滋潤眾生心田,如天降甘霖,滋潤大地上的一切。菩薩以大慈大悲之心,對所有眾生,演說如來妙法,恩被眾生,沒有你、我、貴、賤,如雨施大地,令萬物能沾其益,故言「澍甘露法雨」。

「煩惱燄」是把煩惱比喻火燄,眾生受煩惱煎逼、擾亂身心,如大火焚身一般,苦惱不堪,故名煩惱燄。追求煩惱燄的根由,一方面是眾生無明深入心田中,另一方面是受外境牽引、誘惑而起。欲消除煩惱之法,就是聽聞佛法,讓法水熄滅心靈之煩惱火。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一一化解眾生之苦,故言「滅除煩惱燄」。

 

【本文】: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意】:諍訟就是訴訟,官處即法庭。既然諍訟就必須經過法庭的處所,故云:諍訟經官處。

「軍陣中」是戰爭的陣營裡,在軍陣中,就刀槍如林,隨時都有被殺傷的可能,豈不恐畏懼怕呢?故云:怖畏軍陣中。由諍訟而對薄公堂,就必定內心憂慮,在軍陣中,雙方殘殺,就恐命在瞬間,這皆是怖畏的境遇,但只能唸觀世音聖號,就能仗菩薩慈悲神力加庇,使諍訟的雙方,消滅宿怨,或排除軍陣中種種兵器威脅,故云:眾怨悉退散。※「諍訟」都是由於心中的不平而起,一個人的心,如果沖虛寧靜,內不生家賊,百邪不能侵,時呈祥和之氣。內既安平,外必慈愛,絕不會與人鬥諍訴訟,所以要攘外得先安內。常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以菩薩大慈悲心,大無畏精神,則煩惱怨魔之軍,自然敗退,就不會有諍訟、刀兵之苦。

 

【本文】: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意】:「妙音」:說法不偏空、不偏有,開示受人領悟微妙之音。「觀世音」:以妙智觀察世間苦惱眾生,稱名之音。「梵音」:是清淨微妙之音,說世間出世間法,清淨無染,也就是以清淨的心情去教化他人之意。「海潮音」:是如大海潮水震動之音,海潮漲退,永不失時,就是比如菩薩說法及時,從不失其時機,如眾生在什麼時候得度,就在什麼時候為其說法。應以何法得度,即為說何法,如海潮之不失時,故名:海潮音。「勝彼世間音」:世間音:凡人七情之音。觀世音菩薩化渡眾生,其因如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過世間所有一切的聲音。「是故須常念」:因為這些微妙之音,所有一切眾生必須常念觀世音菩薩之名號,方能得到法益的。

 

【本文】: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意】:世尊苦口婆心的勸我們眾生,要常常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但當你在念時,不可有起一念的疑惑,以為念觀世音菩薩是沒有益的,當知「疑」是「信」的相剋。如一有了疑心,那你就無法一心稱念。由於不能真誠的稱念,自然也就難得菩薩感應。當知觀世音菩薩是一位聖者,一切煩惱雜染已經斷盡,是一位清淨的聖者,故言觀世音淨聖。我們眾生於苦惱的生死中,不論遭到什麼厄難,你如能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聖號,即能為我們作所「依」的依恃,作所「怙」的父母,也就是說眾生在世間遇到任何災難,菩薩是我們有力的依靠。。

 

【本文】: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意】:觀音菩薩「侍多千億佛」就是修集無量的自利功德,同時觀音菩薩「善應諸方所」而度脫眾生,就是收集了無量的利他功德,無論是自利和利他的功德都是無量的,所以說「具一切功德」。

「慈眼」就是慈悲的眼光,以大慈悲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眾生,如同父母般,平等看待照顧,故言「慈眼視眾生」,觀音菩薩集功累德,其所有的福德之聚,廣大如海的無量無邊,所以說「福聚海無量」。

「是故」是因為觀音菩薩「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的緣故,世尊勸眾生說,因為觀音菩薩既有慈悲,又有福德,所以應該要頂禮呀!因為對觀世音菩薩的頂禮,不但能消災解厄,也能得到無邊的功德。

※頂禮:即五體投地,一心敬仰。

 

【本文】: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意】:爾時指佛回答無盡意菩薩的問話,告訴他觀世音菩薩緣由直至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之時,有一位「持的菩薩」從自己座位上站起來,走到佛前,稟白佛說,世尊,若有眾生有幸聽聞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知道觀世音菩薩運用三業不可思議之力,濟度眾生,並且開方便之門,普現一切所喜見身,示現神通用之力,當知是人,因聽聞普門品的緣故,起大信心,依門而行之,則得觀音普門智慧,受用無窮,功德不少。

※這段文是說聞法的功德,正信佛教,應該多聞正法,聞法才能趣入佛道,有人認為,佛法著重修持功夫,聽法何用?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一切聖典由佛所說,都在指示修學佛法的途徑,不聞正法,怎麼知道如何去了脫生死,怎麼曉得如何求生淨界,又怎麼知道智慧是由聞法而增呢?

※持地菩薩:是由持平地之行,後蒙平心之教,而証圓通,所以名為持地菩薩,持地菩薩在楞嚴經自述圓通的經過。持地菩薩對佛說:我想過去,普光如來出現在世的時候,我做比丘而修頭陀苦行,凡是路不平不好走的,我都把它填平或者舖設橋樑等等。就這樣的勤苦為人服務,但都不能開悟証果,到了後來遇到毘舍浮如來,他對我開示說:你發心填平土地,固然很好,但應當先平你的心地,然後世界的土地都會平,我聽到佛的開示,心地開通,煩惱脫落,從此修行就証得圓通,這就是持地菩薩,自述得到圓通的大意。

※「圓通」:佛教用語:稱佛、菩薩達到沒有無明、煩惱的障礙,恢復清淨本性的境界。

 

【本文】: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意】:世尊說完了這品普門品的時候,在法會中所有眾生聽佛說「法華經」的有八萬四千眾生(指很多、很多)都發了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

※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等等:是無有何等之法,可與相等,也即至高無上之意。

阿:即無、沒有、無盡、無量的意思。

耨多羅:即更高、更上的意思。

三:為遍、普遍、正確的意思。

藐:為等位、階段,即平等的意思。

菩提:為覺知、智慧的意思。

全意為:真正平等,覺知ㄧ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這部普門品講解到此圓滿結束,後記補充說明一下:

※後記:道:各人生活方式不同,各人條件不同,各人經濟不同,道是講給各人做參考,還是要各人去領悟。真正看出本性的人皆是默默無聞,不求名利,不宣揚成就,無所住之心,無所住才是本性。

歷代祖師、佛在生時皆是無甚名,完全是死後(証道後)才成名的。比喻:當今世上大書法家、雕刻家、音樂家等也是,過往了才成大名的,過分的追求在生時的聲名,最後還是一場空。切記!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註解就此結束,僅供參

考,敬請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埔心鄉懿德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