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本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滅渡:1:滅煩惱,度苦海。2:又言涅槃的意思。3:又指僧人死亡。(經文所提到的眾生,你要看是在何種的情形、時候所說的,並不是只有修行的人或會吃飯的人才說是眾生,很多經文所提的眾生就是我們心裡不該有的雜念,這就是眾生,所以有很多人開口閉口都說佛祖說:要渡眾生,是說要度你自己的眾生,並不是去度別人,你有何資格去度別人,是要先度你自己,要先消除你心中不該有的雜念,不像現代人自己不修,卻說要出去渡眾。)

【意】:在這個時候,須菩提來請示佛祖說:世尊師父啊!有個善男子、善女人來發出了正等正覺的菩提心(要修行的菩提心),請問師父要怎麼做才有辦法讓這個正等正覺的心(修行的菩提心)保持長久不會退去,又要如何才能制伏妄心,不會讓它再生出來。釋迦佛祖對須菩提這樣說:善男子、善女人,你若發出菩提心,就應當要生出像這樣的心,也就是我應當消滅這個妄念。度脫心中一切眾生(指先滅自己心中不好的慾望妄念,就是自己度自己的心),滅度心中一切眾生之後,就沒有一個心中眾生是我所滅渡的想法。

金剛經疏鈔:言滅渡一切眾生已(心中妄念的眾生)時中妄想(當時自己心中的妄想)貪瞋痴妒一切不善心(妄念)即是一切眾生,以無我心降伏,令邪念不生,即是滅度一切眾生已。已:盡也。

【本文】: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指修菩薩行的人)

【意】:依前句,無有一眾生實滅渡者,這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因為一位修行菩薩道的人,要知道道是自己修,自己悟來成就的,假使你向外修,存有滅度眾生的心,這樣你就存這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ㄧ個修菩薩行的人,你若存有這四相,那就不是行菩薩道的人

【本文】: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意】:什麼理由呢?須菩提啊,你們天天想悟道,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告訴你:沒有一法,沒有一個東西叫做道,大徹大悟就是悟到沒有一個東西、沒有道可得,離了四相,就是這個道理,沒有一法可以使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成道)。

惠能六祖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意】:釋迦佛祖又說:須菩提啊,依你的想法如何?,我以前在燃燈佛那個地方,假使我有四相的存在,可以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須菩提回答說:不可能,世尊師父,依我了解師父你所說的意思,你在燃燈佛所,因沒有這個四相的存在,才有辦法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佛祖聽了須菩提的言語後,說正是這樣,正是這樣。

惠能六祖示:「有法者」我、人、等四法(即四相也),不除四法(四相)終不得菩提。我、人、等法(四相)是煩惱的根本。(這經文裡的「法」是說拋離四相這個法,就是指四相,並不是指道理。)

【本文】: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意】:釋迦佛祖又說:須菩提啊!實在是沒有四相的存在,我才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假使有四相,我又說有辦法得到無上正等正覺,若這樣,燃燈佛也不會授記給我,說你在未來世會証到佛的果位,這個名字叫做釋迦牟尼,因為我實在沒有四相的心,才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燃燈佛才授記於我,這樣說,你在未來世,當能証到佛的果位,這個名字叫做釋迦牟尼,為什麼呢?佛稱之為如來?即諸法「如」義。「如」就是真如.法性.實相也。就是覺悟了一切法的本性畢竟空寂,才名之為如來。亦或說如來就是萬法平等,萬法一如,已證諸法真如。

※授記:佛對某菩薩預言其未來成佛之事。例如彌勒菩薩是未來佛,當以後修成正果時才是彌勒佛,當今人不知都稱彌勒佛,應該稱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彌勒佛

【本文】: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意】:若有人說,如來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啊!實無所得的心,無四相存在才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離此心外更無菩提可得,故言「無實」。所得心寂滅,一切智本有,萬行悉圓滿,恆沙徳性,用無乏少,故言「無虛」。

呂純陽祖師示:釋迦佛云:若有人言「有所得心」,而能得無上正等正覺者,是人則為妄語,菩提之自性,本來人人自有。「所得心」不生,乃見真性,凡夫所言得者,皆自外而得也。此佛性豈能自外而得,故言得者不實語也。蓋性在內心,法(道理)則由外而來,惟借法以除妄而見性,故言「無實」所得心滅,以無所得心而得無上正等正覺,故言「無虛」。

【本文】: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意】:釋迦佛祖這樣說:我今天所証的無上正等正覺是無實無虛。因此我今天所說的法是因時、因地、因人來說的,用種種的法來引導眾生進入這個正道(所以釋迦佛祖講道四十六年,說真理才五.六年,前四十年都是因時、因地、因人來說,你不引迷入悟,牽引進來,直接說真理他們不聽,人會跑光,所以才要方便說法。)雖有分上、中、下乘之法,但所說的法全部是佛法,雖然中乘、下乘無法使人成道,但是最起碼可以讓人離開三惡道,而進入三善道,以免墜入惡道

【本文】: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意】: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說:我所說出來的一切法,全都是要啟發眾生自修自悟,若依法不修行,我所說的一切法全部都不是佛法。假使你將我所說的一切法,照這個法去修行,這樣這個名字才叫做一切法

呂純陽祖師示:佛即是心(佛在我心內)心即是法,若有佛心在,則佛法在,人若無佛心,佛法安在?(雖有唸經但佛在那)佛恐人以法(念經、拜神像)不修行,故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但人須假此法(藉佛法)以修行,故名一切法也。

大涅槃經: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

1.依法不依人2.依義不依字3.依智不依識4.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本文】: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非大身,是名大身

【意】:釋迦佛祖對須菩提這樣說:比如有個人,他的身體很高很大,你可以稱呼這個人身體大嗎?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你所說的大身,這是色相,有生有滅的身體,如何可以稱為大身呢?不過是借一個名,稱為大身而已

呂純陽祖師示:法身(靈魂)無相,不生不滅,故名「大身」,人身有相,有相即有生滅,人身雖大,仍是有限之大,故不名「大身」,第十分所說者也,須菩提深悉是理,故答之如來說:人身長大,即非大身,是假名為大身也。

【本文】: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意】:現在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這樣說:既然你已經明白大身(靈魂)、非身(軀體)這個道理,而且成就菩薩也是同道理呀,假使你可以自性清淨,沒有四相,這樣你就是菩薩,而且渡化眾生是菩薩應該要去做的事情。如果你是修菩薩行的人,你說我應該要滅度一切眾生,這就是有相的存在,有相就沒有資格做菩薩,這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只有清淨無相,才有辦法稱為菩薩,除此以外,實在沒有辦法稱呼為菩薩。所以我才說一切的法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惠能六祖示:菩薩若言(修菩薩行的人)由我說法,除去彼人煩惱即是法我(固執於法),若言我度得眾生,即有我所(心中有念頭),雖度脫眾生,心有能所(妄念),我、人不除,不得名為菩薩,假使能說種種方便,化度眾生,心無能所,即是菩薩也。

【本文】: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意】: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說:如果修菩薩行的人,你說我要莊嚴佛的佛土,就是指佛寺,這樣你就是著相,你就不能說你是修菩薩行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我(佛祖)所說的佛土是指我們的清淨心。我們人的清淨心是不用外面來莊嚴,所以才是真正的莊嚴。(在基隆有間小廟,有信者對女住持說:師父,人家別的廟堂都蓋得很舒適大間,你都不煩惱、不蓋大間。這師父說:我怕沒有道,不怕沒有廟。這段佛祖就說得很清楚。)

呂純陽祖師示:言佛土者,清淨心之心土,則眾生之真心也。願地菩薩以定慧莊嚴,而不見其相,心佛土本來莊嚴,外物何能在莊嚴耶,可笑凡夫不知真佛土,而以七寶莊嚴世間佛土,自言得其功,自言得菩提。願地菩薩若作是言者,則不名菩薩矣。

【本文】: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意】:世尊說:須菩提,假使你修菩薩行的人,你若有辦法來通達無我相、無法相,我們佛祖說這個人可以稱為真正的菩薩

惠能六祖示:於諸法相,無所滯礙,是名通達,不作解法

心,是名無我法,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呂純陽祖師示:通達無我法者,是通達無我相,無法相也。

自讚我宗,輕慢異宗,黨同伐異(不同黨就排斥),名為我相,若通達有教無類者,名為無我相。以色相莊嚴世界佛土,名為法相。以定慧莊嚴心佛土,而不見其相者,名為無法相。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意】:佛祖對須菩提這樣說:須菩提啊!你認為我有肉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啊!世尊師父你有肉眼

呂純陽祖師示:肉眼者,肉身之眼能見世間一切物,而見前不見後,見明不見暗,見近不見遠。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意】:佛祖對須菩提這樣說:須菩提啊!你認為我有天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啊!世尊師父你有天眼

呂純陽祖師示:「天眼」者依修持可得,不問遠近、明暗皆能得見,外可上觀欲界諸天,下觀地獄一切情事,內能見業果因緣。

佛光大辭典:「天眼」能見因緣形成之諸假象,但不見實相(本性、靈魂)。

*天眼靠修持而得可見神鬼,陰陽眼祇見陰神、鬼,正神則無法看到。真正得天眼能知三世因果,但其不會洩漏,因恐凡人產生麻煩。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意】:佛祖對須菩提這樣說:須菩提啊!你認為我有慧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啊!世尊師父,你有慧眼

佛光大辭典:「慧眼」指智慧(明白道理)之眼,了知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無住心)。

惠能六祖:見一切眾生各具般若性,名為「慧眼」。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意】:佛祖對須菩提這樣說:須菩提啊!你認為我有法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啊!世尊師父,你有法眼

惠能六祖:見性明徹、妄念永除,一切佛法本來自備,名為「法眼」。

呂純陽祖師示:「法眼」者不論何種道理,不分教門教化眾生,知相非相,知空非空,見法身實相,眼見一切法門之智慧眼也。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意】:佛祖對須菩提這樣說:須菩提啊!你認為我有佛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啊!世尊師父你有佛眼

呂純陽祖師示:「佛眼」具前四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無事不見(不論任何事可見)無事不知(無論任何事皆知道)外能觀三千世界,內能觀諸法之實相(本性),凡夫皆有五眼,因迷雲重重,蓋覆天慧法佛等眼(就如同玻璃一樣好幾年都不擦,當然看不見),故不能自見,若無迷失妄念,其重疊迷雲自然散開,五眼自明。(有人心不堅定聽外面胡說:你來只要花幾萬,我們老師就能幫你開天眼。呂純陽祖師叫你都不必花錢,只要不妄念就可以。)

古人言:佛祖智慧如太陽,故名慧日,但因迷妄心一層加一層,如雲一層加一層,太陽在最上層,雲薄見太陽光欲強,如人之五眼,迷妄心一層加一層遮住了本性,切記掃除妄念,妄念即煩惱。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意】:釋迦佛祖再問須菩提:你認為恆河中所有的沙,我說的是不是沙呢?須菩提回答說:是啊!世尊你說的就是沙。佛祖又說:須菩提,假使用這條恆河中所有的沙的一粒沙來比喻成一條恆河,後再用所有的恆河中所有的沙一粒來比喻一個佛世界,你認為這樣的佛世界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回答說:很多,很多,世尊

呂純陽祖師示:恆河有沙以一粒沙為一恆河,一恆河沙尚多無數,何況一粒沙為一恆河乎,以諸恆河沙數喻其多也,言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此佛世界非彼佛世界也,是指眾生居住的世界,而何故不言眾生世界,而言佛世界,是示眾生即佛之故也。

六祖壇經:「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陰,佛是眾生」,「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本文】: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意】: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說:以上我對你所說的這麼多的國土裡面所有眾生種種心念,我看得清清楚楚完全知道眾生心中想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所說的這些心思全都是眾生的妄念,就是現在跟你說的非心這句話。現在知道這個妄念的心不是本性長住的心,這樣才叫做真心,才說是名為心

呂純陽祖師示:言爾所國土中者,指上文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也,言若干種心者指一切妄心也。言「非心」者非本性常住之「真心」也,即所謂貪心、瞋心、痴心等,不起妄心即是自性清淨心,故云是名為心。

【本文】: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意】:釋迦佛祖說:這是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啊!假使你想要生出前面所說的真心,你必須這個過去的事情好比鏡子照東西,這個就可以說過去心不可得。對於現在事情不要固執於愛和不愛,不要生出這個取捨的心,這個就是現在心不可得,對於未來的事情要絕掉胡思妄想,這就是未來心不可得

呂純陽祖師示:正心常在、妄心不生,豈有過去、現在、未來之種種妄心,因凡夫未學悟,妄心隨時生滅,念念不止而思念過去、現在、未來。若三心俱放下,正念現前則見本性道心,故云三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十九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意】:現在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說:依你的想法怎樣?若有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而不住(不記在心裡)施者、受者、財物三相(三輪體空)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多?須菩提回答說:世尊,此人所得福德非常多。世尊又進一步說:須菩提若福德有實(有記在心裡),則是有所得之福德,如來不說福德多,以福德無故(不將佈施的三輪體空記在心裡),則是無所得之福德,故如來所以說得福德多。(我們要佈施ㄧ定要三輪體空,就是說我們今日要接善事、接受我們幫忙的人、幫忙的工作這三種不能記住,若記住就是有住。)

*呂仙祖示:本分以七寶佈施乃第三次福德與功德相較,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云以用七寶佈施不如見性為妙,無為福勝分第十一云以用七寶佈施不如持經為勝。本分云以用七寶佈施不如離相最勝,凡夫住相佈施,雖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此乃人天之福報,福盡難免輪迴。故言如來不說得福德多,菩薩不住相佈施,其所得之福德正是無量,故言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意】:佛有三身:應(化)身、報身(轉世做人)、法身(真如靈魂)此段如來乃指法身佛。釋迦佛祖問:須菩提,你意下以為怎樣?你想要看到法身佛是否可以依著具足圓滿身相的報身佛見到嗎?須菩提回答說:那是不可以的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這個「如來」是指法身如來。法身如來他是無相,不能依著報身佛的「具足色身」上見,報身佛的身相雖圓滿具足,但他還是個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又怎能在報身佛圓滿的身相上,見到無相法身呢?(要看到法身一定要有慧眼)須菩提再加以解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雖然他的面相身體都非常像佛祖,但是畢竟他不是佛祖,是有形相,只是叫個名字叫具足色身。)。金剛經上的三連句(例如忍辱波羅蜜,是非忍辱,是名忍辱。這就是三諦)就是「三諦」的道理。三諦指空諦、假諦、中諦。空諦(虛妄的真理)指現象沒有實體,假諦(不照這樣做的真理)指現象只是幻有,中諦(公正無私的真理)是指現象是既非無也非有的方式存在。因為佛說的「具足色身」就是圓滿具足的報身,這還是有個相存在,凡所有的相皆是虛妄,因為如來所說的圓滿色身是一個假借的名字而已,來稱呼叫做具足色身。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意】:釋迦佛祖又說:須菩提你認為如來可以用圓滿的諸相來看到嗎(是說你畫一個非常像佛祖的像,這樣有辦法看到如來)?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如來不可以用圓滿的諸相來看到,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所說的圓滿諸相只是一個假借的名字而已,來稱呼叫做具足諸相(只是借個名字說這尊是佛祖,不是真正的佛祖)

*惠能六祖:「如來」者即無相法身也,非由肉眼可見,慧眼方能見,三毒(貪嗔痴)未除,言見如來真身絕無此理,縱能見者祇是化身,非真正真身(當今亂道天年很多人開口閉口都說:他有看到老母娘、佛祖,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他的三毒已掃除,若心中有一點點念頭要看到,就是有妄想就不可能見到,所以我們要相信古聖賢、佛祖所講的真理,絕對不要迷迷惘惘開大言讓人當笑話說你亂說。)。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本文】: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意】:釋迦佛祖說:須菩提呀,你不要認為我有這樣的想法,說我為眾生在說法,因為我祇是看機緣,隨人的悟性而為他指點一下,我並沒有有所說法的念頭,所以你絕對不要以為我有所說法這個念頭,為什麼呢?如果有人說佛祖有所說法,則是淺見寡識,違背真空妙諦(無住無相)即為謗佛,不能了解我所說之義,故也,又呼須菩提曰:當知我所說法,不是用這言語就能悟通,當知佛之妙理是無法用口來言,是要用心去悟的,所以我只不過指色談空,為眾生來解除妄心,借一個名字,叫做說法而已

【本文】: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意】:在這個時候,已知用智慧做性命的須菩提來向釋迦佛祖說:世尊,恐怕很多未來的眾生,聽到這個無法之法、無說之說,他沒辦法完全來瞭解,不知道會生出信心來研究這個道理嗎?釋迦佛祖說:須菩提,眾生本來都有佛性,所以說他們不是眾生,但是他們還沒了悟妄心而得清淨,所以沒辦法稱為不是眾生,為什麼呢?須菩提,一切的眾生,我說不是眾生,因為還不能了悟這個先天的道理,所以借一個名字叫做眾生而已

呂純陽祖師示:色身(肉體)以食糧為生命,法身以智慧為性命,須菩提以具智慧性,故曰:慧命須菩提。時須菩提聽無法可說,知其法甚深微妙,恐未來世眾生不解其妙理,於此問頗有眾生,於未來世,問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彼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皆有佛性,故曰非眾生,但凡夫埋沒本性,逐俗而流,至死不悟,故不可不謂非不眾生。眾生眾生者,言一切眾生也,非眾生是名眾生者,謂一切眾生修行者皆可成佛,而尚未了悟,故假名眾生而已。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本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意】:須菩提來請問佛祖這樣說:世尊,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是真的無所得嗎?釋迦佛祖回答說:正是,正是,我對於這個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連一點點的小法,我都無所得,有所得乃是身外之物,而且我們自性這個菩提心人人自有,如何有辦法從外面得來,只是借一個名字,叫做無上正等正覺而已。※少法即妄念也。即所得心也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本文】: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意】:釋迦佛祖又再說:須菩提,我所說的這個無上正等正覺的法是人人皆有,上自所有佛祖,下到所有眾生,大家皆有,所以才叫做平等,人人皆有佛性,所以我說這個佛性,不管你是做佛,不管你是眾生,都沒有高低之分,所以才叫做正等正覺。真正的正覺心是無相的存在,你若有辦法離開四相,來修一切的善法,這樣你就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我今天所說的善法,假使你想到要得到福報,這樣就不是善法,你的心內沒有希望得到福報,這樣才是真正的善法

惠能六祖示:此菩提法,上至諸佛,下至眾生,全有智慧,與佛無異,無有高下,故言平等,以菩提無有高下,故但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則得菩提,若不離四相而修一切善法,轉增我願望,登解脫之路,實無由可得,若離四相而修一切善法,解脫可期。

呂純陽祖師示:「是法」謂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也。「平等」者言上自諸佛,下自有靈眾生,皆有佛性,無有高下者,謂色身雖有高下,佛性則無高下,凡夫不見佛性,妄識分別言佛是高,眾生是下,故不能証菩提,菩薩了達一切平等,無有高下,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修一切善法者,能修六度萬行也,若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自性本如如,修一切善法,心有所住,佛言即非善法,心無所住,六度並行,故佛言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本文】: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首先引述福智無比分真義:道濟禪師示:

福有二種:有世間福、有出世間福。世間福從佈施因緣而來,福盡還須墮落。出世間福乃從觀照般若而來,能深入般若,即有何等解脫自在,此謂之無盡福。

智亦有二種,有世間智、有出世間智,世間智者,對於世間法一切明了,雖曰明了事理而不捨塵相,還是事障。出世間智者,對於出世法一切明了,能所雙忘盡除理障,今云福智無比者是出世間之福智,所謂清淨福,無漏智,非世間福有漏智所能比也。

※能所:能得、所得,即有住心。

呂純陽祖師示:福有二種,一曰:福德,二曰:福德性(功德),福德者世間福,由行善而得,其福有限,福盡乃墜。福德性者,功德也,由無住相(無住心)布施而得,其福無盡。智亦有二種,一者世間智,二者無漏智,世間智者所說之智識是運用意識之智也,無漏智者斷惑證理,離煩惱無染之清淨智慧,是運用自性之智也。福德與功德,世間智與無漏智是無法比擬,故受之於福智無比分

【意】:釋迦佛祖又說:須菩提啊,須彌山是一座眾山之王,如果有一人用著相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須彌山,所積那麼高的七寶來做布施,如果另外有一個人來受持這本般若波羅蜜經,甚至只是其中的四句偈等,來領受而行,而且將金剛經來講給人聽,做給人看,若這樣前面所說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有人持用布施的福德,是比不上後面所說的,若有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的功德,百分福德不及一分功德,百千萬億分乃至沒法用數字比喻來比較的福德,也不及一分的功德

呂純陽祖師示:須彌山為眾山之最,無能超之,故曰須彌山王,以七寶堆積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王之高,有人持用布施,心有住相,故其福德多,終有盡時,不如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以無住心為他人說,此福德無量,名福德性,亦名功德,勝前福德百千萬億倍。

※布施有三種:1.財施:拿錢做善事。2.法施:講道理給人聽。3.無畏施:為道出力、護道。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意】:釋迦佛祖又說:須菩提啊,你認為怎麼樣呢?你們不要以為我在度化眾生時,有這個我應該要度化眾生的念頭,須菩提,你絕對不要有這種想法,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本具佛性,實在沒有眾生被我所度,假使眾生說是我所度,那麼如來我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自己都尚還沒有度化要怎麼去度化別人。須菩提,如來我所說的有我,是指自性的真我,不是肉體的假我。但是凡夫他執著肉體的我,以為佛有辦法去度化他們。須菩提,迷就是凡夫,悟就是佛,佛與凡夫本來是一樣,只是有了悟和沒了悟這樣而已,不過他不能了悟就是凡夫,所以才假名叫做凡夫而已

惠能六祖示:須菩提意謂如來有度眾生之心,佛為遣(責備)須菩提,如是疑心,故言莫作是念,一切眾生本自是佛,若言如來度得眾生成佛,即為妄語。夫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若不因諸佛所說無由自悟(不照道理自悟),憑何修行得成佛道。如來說有我者,是自性淨,常樂我淨之我。不同凡夫貪嗔無明虛妄不實之我,故言凡夫之人,以為有我,有我、人者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滅即是凡夫,心無生滅即非凡夫,不悟般若波羅蜜即是凡夫,若悟般若波羅蜜即非凡夫。

呂純陽祖師示:如見有眾生可度者,即同凡夫之想,釋迦佛雖有廣度眾生,而不作度眾生之念。故佛謂須菩提言: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以後天來說,即佛有度眾生,是後天有相法。以先天來說,即佛不度眾生,是先天無相法。故佛言,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如來所言我者乃指自性之我,而非肉體之我,而凡夫乃指肉體之我,故佛言,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一念清淨,悟自性是佛,即非凡夫,但依他佛力,不悟自性是佛,即假名為凡夫。佛、凡夫在一念之間,故佛言,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意】:釋迦佛祖說:須菩提你認為可以用三十二相來看出如來的真面目嗎?須菩提回答這樣說:可以啊!可以用三十二相看出如來的真面目。釋迦佛祖又說:須菩提你說可以用三十二相觀看出如來的真面目,若這樣轉輪聖王他也有三十二相,那麼轉輪聖王也可以稱作如來嗎?

佛學大辭典:

1.三十二相:佛或轉輪聖王(皇帝)表彰於身相(面、手相)有三十二相。

2.三十二相: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於佛,總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為帝王,出家則為佛,是為天竺國(印度)人相說(算命之人說)。

【本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意】:須菩提聽到佛祖說這句話立即頓悟,馬上對釋迦佛祖說:世尊我已經瞭解佛祖你所說的道理,不可以用三十二相看出如來的真面目

【本文】: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意】:在這個時候釋迦佛祖即說偈言,這樣說: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此四句偈其意如下述:

王日休居士:我謂真我,乃自性之佛,此如來亦謂真性之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者,真性佛無形無相,故不可以形色見,亦不可以音聲求,是人所行者邪道也。真性乃正,故非邪也。形色、音聲則為邪也,故以形色音聲求佛,則是所行者邪道豈能見正覺常住之真性佛也。

道濟禪師:「色」者如莊嚴佛像之類(金身大身、廟大),「聲」唸經、誦經、唸佛、唸咒之類也,此二者是執著於色要見佛,捨了正路,向外去馳求即是邪道,決不能見如來面目。

惠能六祖示:色者相也(各種宗教儀式)我者一切眾生身中自性清淨心、無為無相之真常之體,不可高聲唸佛而得成就,若以色聲求之,不可見也,是知於色中觀佛、聲中求佛,心有妄念,不悟如來矣。

呂純陽祖師示:色者:種種宗教儀式。聲者:如唸佛、誦經祈求等聲。我者:真我,即自性之佛。邪道者:指心外求佛之道,正道與邪道相對,故正道者不以色見我、不以音聲求我,即求自身之佛之道也。

*若有人言,那建大廟、唸經咒不就沒用了嗎?差矣!道有小乘、大乘,初學者則必須借唸佛、唸經來引迷入悟(像不了義經開頭就有說:你若念佛就往西方,念聲阿彌陀佛就脫生死,這就是引迷入悟,引你進來),建宮廟莊嚴有所依。金剛經是大乘法,修脫生死法(金剛經是大乘法,是教我們脫生死不必六道輪迴),著重心法,故言「色」「聲」不能見如來。(金剛經是了義經所說的真常之道,所以這句你要了解,你今日行修的道是達到什麼階程,不可以否定說:別人說這樣就可以,為何堂主你說,經典裡說不行,我們目前的階段是要修脫生死,不必六道輪迴,這就是大乘法,大乘法有大乘法的說法,小乘法有小乘法的傳法,小乘法是用於一般人喜歡別人誇讚,你要他來廟裡,不灌點迷湯,他不來,你若沒說:你向佛祖或老母娘跪求一下,家庭就能平安,你不讓他求,他不願來廟修。這就是大乘道和小乘道不同,就像讀博士班和讀小學有一樣嗎?所以自己要用心、用智慧來思考,金剛經是要讓你修成,不必再六道輪迴,所以和一般下乘的經就不一樣)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本文】: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意】:釋迦佛祖因為之前一再說這個無相,只是教人要離相並不是教人要滅相,離相(你心中不要執著有形相)和滅相(神尊不拜)是不一樣的,釋迦佛祖唯恐世人聽道理後,他的心會生出將無相當作斷滅相,認為一切法全部不用修,若這樣就錯誤了,所以進一步對須菩提這樣說:須菩提,你如果這樣想,我(如來)不以具足相故(不修三十二相),來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若這樣你就錯了,須菩提,你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以為我(如來)是因為沒有具備圓滿的三十二相,才能証得無上菩提

【本文】: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意】:須菩提,你如果也是這樣想: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的人,就是說一切諸法全都斷滅,你不要有這種的想法觀念,為什麼呢?真正發無上正等正覺的人,他的說法絕對不會說是斷滅相的

惠能六祖示:須菩提聞說真身離相,便謂不修三十二淨行而得菩提(道)者。佛語須菩提,莫言如來不修三十二淨行而得菩提,汝若言不修三十二淨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斷絕諸佛本性,毫無理由。

道濟禪師示:功行圓滿則妙相(菩薩相)自現。此妙相不可執有,也不可執無,執有者,則住於相一邊,何以見如來。執無者,則住於空一邊,何以鼓勵作功,所以又申言一則曰:汝若作是念,再則曰:莫作是念,又重言之曰:汝若作是念,發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復鄭重以警之曰:莫作是念,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此分在點破非法相,破學者之著無也。

呂純陽祖師示:前說皆云:菩提無相,不可色相見,不可音聲求,故佛又恐聽者心生斷滅相,謂一切法皆斷之滅之而不用也。當知般若法本無斷無常,是故涅槃經云:眾生起見凡有二種:一者斷見(執空),一者常見(執相),如是二見,不名中道,無斷無常乃名中道。又般若法本不生不滅,故維摩經云:法(妄念)本不生,今則不滅,菩提(道)雖無相,豈可說諸法斷滅。譬如渡河登岸後,故不須船筏,未渡之前豈可無船筏耶?是故見性之後不須佛法,未見性之前不可無佛法。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人必須依三十二淨行法而修,切不可斷滅佛法而不用,而落空相,是故法寶壇經云: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例:馬祖道一對門徒:1.是心是佛,2.非心非佛。(馬祖道:有兩位門徒,一位執相,整天一直跪著、一直唸經,不修三十二淨行,以聲色求見性,他心執佛。另一位看到仙佛不尊敬,說他:你無心無佛。其他徒弟問馬祖說:師父你為何說:一位有佛、一位無佛,我告訴執佛的人說不必一直跪求,心無佛的人說你不要心無佛就不尊敬佛,你還是要念、要尊敬佛,但不要執於有形相,所以說一個是心是佛、另一位說非心非佛,這是在破他的障礙。)

斷見:謂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不信輪迴。

常見:謂人是人,畜牲是畜牲,不信六道。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本文】: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意】: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說:假使有一位修菩薩行的人,他用像恆河沙那麼多的世界所有的七寶來佈施。或者說該人用其全部財產來佈施。另外有一個人他也修菩薩行,他的心沒有被這個相黏住(心不求回報或誇讚、表揚),知道一切法是無我,有辦法得成無我這個忍(有辦法忍住我所做的善事不求回報,他知道這個道理),這個修菩薩的人所得的功德勝過前面那個修菩薩行的人

【本文】: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者,是故說不受福德

【意】:為什麼呢?須菩提真正行菩薩行的人,他要行佈施的時候不要受這個福德的關係(要回報)所影響。須菩提又進一步說:世尊師父,為什麼你說行菩薩行的人不受這個福德呢?佛祖又說:須菩提啊!行菩薩行的人啊!要渡眾生佈施的時候,他不應該貪求福德才來佈施,假使這個人心想說有福德我才做,沒有福德我就不做,若這樣就不是真正的佈施,行善事應該聽其自然,所以才說菩薩不受福德(真正修菩薩行的人是不求回報)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本文】: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意】:釋迦佛祖又說:須菩提假使有人這樣說: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的妄念重於威儀想法,若這樣說你就不暸解我們所說的先天道理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這個佛性是如如不動,不是有威儀的相,所以如來的佛性根本就沒有威儀的相,佛性來去自如,所以才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所以才稱呼叫做如來。(因為世間人都有此妄念說:我看見佛祖,或我有所求他就來了,或說我有威儀相佛祖就來,無威儀相佛祖就回去。)

*華嚴經:水清月現,月本非來(水若清,水中可見月,月在天上,非月在水中),雲遮月隱,月亦非去(雲遮住月,非是月不見),如心靜見佛(你心若靜能看見你的佛性),非是佛來心,心垢不見,亦非佛去。

惠能六祖示: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在空寂,即是如來。

呂純陽祖師示:「如來」者吾人之自性,行住坐臥皆是如如不動,世人多以四威儀中,求色身有相之佛,皆知真佛無相,故不可若來、若去、若坐、若臥而形容之,若可以形容者則是有相,故云: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佛性不去不來,非無威儀之相即去,非有威儀之相即來,故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本文】: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呂純陽祖師示:微塵指人之妄念。後天所言者身外之理(後天就是修小乘法的人,所說的都是身外之理就是有形相的事情),先天所言者身內之真理(修上乘法脫生死的都是說你身內真理)。佛言三千大千世界者指吾人之色身,色身有三魂在,故言三千。又言微塵者妄念也,心中妄念難以計數,故言微塵眾,蓋佛性為真有,妄念非真有(無實在)故須菩提自問自答依佛性而觀,本性(佛性)本無微塵妄念,故言非微塵眾,而眾生妄念不斷,故假名微塵眾也。

【意】:釋迦佛祖說: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的三魂(靈覺生)、四大(地水火風)、五蘊(色受想行識)等假合的色身,他所發出來的意念來把它散開,變成好像風沙多的妄念,你想這些妄念是不是很多。須菩提就回答說:師父,很多很多,是什麼原因呢?如果這麼多的像風沙的妄念是真實的話,師父你就不會說它是微塵眾(妄念多),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師父你所說微塵眾(妄念多),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沒有妄念,所以才說非微塵眾,但是眾生他的妄念沒辦法斷,所以你才會說了一句話藉這個名字叫做微塵眾而已

【本文】: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意】:世尊師父你今天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是指我們人這個身體的世界,不是真正的世界,只有借一個叫做世界的名字而已,為什麼呢?假使身體的世界實在存在,這樣一合相的真性,就變成三千大千世界,我們的真性佛性是無相的,所以師父你才會說一合相不是一合相,為了要來指色談空,所以你才借一個名字叫做一合相而已

呂純陽祖師示:三千大千世界者,三魂聚合之身世界,人死三魂散,故言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人生三魂聚,一時假現(借身外觀)究竟非實(因為最後會滅)。假名身世界而已。是言是名世界,何以故者,須菩提自問,何故身世界非真實呼?一合相者真性也。真性為實有(實在存在)故言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實相無相(靈魂無形體,是看不到),故言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指色談空,但強名為一合相而已。真性:無妄云真,不變云性。是吾人之心體也。

【本文】: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意】:佛祖又說:須菩提啊!一合相者真性也,無形無相,非言語可以形容,故曰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以內言之,佛性非肉眼能見,有法眼始能見,但凡夫急欲見性,故曰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佛: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儒:君子之道費而隱(廣大微妙),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再笨的夫婦都能知道),乃至其至也(若說到至深玄微的),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就是聖人也不知道)

知見不分分第三十一

【本文】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意】:見:(看法、見解、非視也),釋迦佛祖說:須菩提若是有人說我說過,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種話,須菩提你的看法怎樣呢?你認為這個人是不是瞭解我所說的意義嗎?須菩提回答說:不是的,世尊師父,這個人並不了解師父你所說的意義,為什麼呢?因為師父你所說的這個四見,只是為了凡夫便於了解佛的深意而說的,事實上這個四見是微細的四相,不可存有這四見,佛只是為了便於說明而假借的一個名字稱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而已

惠能六祖示:如來說此經者,令一切眾生自悟般若智慧,自修行菩提果,凡夫不解佛意便謂如來說我、人等四見,不知如來說甚深無相、無為般若波羅蜜法,如來所說我、人等四見不同凡夫我、人等見,如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真我見,說一切眾生皆有般若妙智慧,性本自具足是人見(本來就具有的),說一切眾生本自無煩惱是眾生見,說一切眾生性本不生不滅是壽者見。(無論你轉幾世你的靈魂永遠都是這一條,所以是不生不滅)。

呂純陽祖師示:凡夫著於四相,故於「大乘正宗分第三分內」令願地菩薩見四相之非,而悟清淨四見,清淨四見者若明眾生皆有佛性是名清淨我見,若知眾生與諸佛平等無二,皆具般若智慧是名清淨人見,若見心中本無煩惱可斷,是名清淨眾生見,若悟自性本不生不滅,是名清淨壽者見佛告須菩提云:佛說此清淨四見,若人言如來心中有此四見,為人說法,此人善解如來所說義不?須菩提言:此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此四見者,微相四見也,故云: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佛說此經即令願地菩薩先除四相而假名四見,故云是名我、人、眾生、壽者見也。

【本文】: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意】:現在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這樣說:須菩提啊!假使一個人能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樣來說你應該要知道無相的道理,應該要你用心來悟到這個無相法,應該要相信無相,而且來破除這個有相的邪見,你要了解無相來破除有相的無明,不要生出法相,須菩提,若有法相的行為,我(如來)說的不是真正的法相,不生法相才是真正的法相

呂純陽祖師示:諸法顯現於外者皆名法相(所有諸法一切顯現於外表就是法相),法相乃入門之路(就是要踏入修道之路,因為小乘法是起先要引迷入悟,所以一定要有一些法相讓你喜愛,你才會踏入聖門),非脫生死之處。凡人之智慧從知而發,故不知則無法直見於心,有所知則見識始出,有見識之後能信解,証無上正等正覺心,一切法應如此知,如此見(看法)如此信解,不必外求法相,故言不生法相,然初入道者須假法相引導見性。即見性了亦當遠離不必執著,口說無相法,心存有相理,行違無相行,此非真法相,故佛對須菩提言,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不是真正來做無相行),口說無相法,心悟無相理,常行無相行(口說心行都是無相行),是真法相。故佛又言是名法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本文】: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意】:釋迦佛祖又說:須菩提啊!假使有人用著充滿無窮的七寶來行佈施,另外有善男子或善女人發了無上的菩提心,受持讀誦這部金剛經。甚至用著其中的四句偈等來為人「演說」(演是指做給人看,說是說給人聽),讓聽到這部經道理的人,能看出了悟佛性,那麼這些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的功德,勝過前面說用七寶來行佈施的人還要多,那麼要怎樣來受持讀誦,對人演說此經呢?必須不取於相(不重有形象、回報),如如不動,為什麼呢?

惠能六祖示:七寶佈施福雖多,不如有人發菩提心(大道心)受持此經四句偈為人「演說」,其福勝彼百千萬億不可譬喻,說法善巧方便(因人、因時、因地)觀根應量(觀看這個人的根機智慧能力水準如何,該說多少就說多少,所以釋迦佛祖說:不信佛理的人你不要說佛理,不相信道理的人不和他說道理),種種隨宜(隨你方便)。所聽法(道理)人有種種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別之心(富貴貧賤殘廢不可有分別心)如如之心:即無所得心、無勝負心、無希望心、無生滅心是名如如不動也。

呂純陽祖師示:此經以破相為宗,了空(了悟無相空寂)為義,若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因其心住相故(有回向心)皆不証真,唯得人天福報,其福終有盡時。不如發菩提心受持四句偈、悟達本心,了無所得依此為人說法,其福勝彼無量可譬喻也,如何為人演說呢?不取於相(無代價)如如不動,願地菩薩若謂我知也、得道也、開悟也、見性也、解脫也、如此見解皆是有動心,是生滅法(後天法,須輪迴)若無此心,即一切法皆不動,故云如如不動也。

【本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意】:你今天受持這部金剛經要怎樣對人演說,一定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什麼?因為世間所有的一切有為法,全部都是有生滅的,好比在作夢、好比像幻影、好像水泡、好比像影、好比像露、也好比像閃電,所以一切的有為法終究皆是空,應該要有這種看法

呂純陽祖師示:夢:睡時似有、醒了全無。幻:本無實體而有實體之感。泡:水泡虛浮易生易滅,不能久住。影:光照生影、光失影無、虛假不實。露:朝露易乾。電:閃電忽過也。觀一切有為法亦如是,故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觀念也、看法也)。

【本文】: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意】:釋迦佛祖說:這部金剛經說到這裡為止,一些長老、須菩提和所有的大和尚、小尼姑、一些在家男、在家女及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等,大家聽到佛祖所說的道理都非常歡喜信受奉行

呂純陽祖師示:信受奉行之意:信:信諸聖之語。受:承受於心也。奉:遵守不違。行:如法實行也。

惠能六祖示:六祖對此部金剛經所作的結論。昔我如來以大慈悲心,苦憐一切眾生,迷錯顛倒(不照天理)流浪生死(輪迴不止)又見一切眾生皆可修証成佛(我們真性是不生不滅是佛)。又考慮一切眾生開天地以來輪迴不已,其種性已差,未能一法速悟。故為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入皆可到真如之地(脫生死修成正果),每說一法門莫非叮嚀實語(真語)欲使一切眾生各隨所見法門,入自心地,見自性佛,証自身佛,即同如來(與佛無異),是故如來於諸經說「有」者(色),欲使一切眾生賭相生善。說「無」者(空),欲使一切眾生離相見性。然而眾生執著,見「有」非真有,見無非真無,其見色、見空皆如是執著(被色空粘住)故如來說:大般若法惟金剛經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蓋顯一切法至無所住,是為真諦(真理)。

(這部金剛經釋迦佛祖說後,這個空、相讓很多人迷惘,有行相就是色,無就是空,這很多是要認真去領悟,佛祖為了要破除眾生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的色與空不清楚的道理,所以才再說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下個月要說這部心經,當今社會很多人都誤解這部心經是觀世音菩薩說的,這是錯誤的,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釋迦佛祖說的,像地藏王菩薩本願經、阿彌陀佛經這都是釋迦佛祖說的。像網路裡的金剛經和心經都照自己的意識說,例如經裡開口的觀自在菩薩就以為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其實觀自在菩薩是指所有行菩薩道的人。例如舍利子大家以為舍利子佛,其實舍利子佛是釋迦佛祖的一位智慧第一的弟子,釋迦佛祖借他的名字來指有智慧的眾生要如何做。)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註解就此結束,僅供參

 

考,敬請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埔心鄉懿德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