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

【經題】:金剛。

【意】:惠能六祖: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寶,寶亦不知是山,何以故:為無性故(知覺),人則有性,取其寶用,得遇金師,鏨鑿山破取礦烹鍊遂成精金(鑽石),隨意使用得免貧苦。四大(地、水、火、風)身中佛性(靈魂)亦爾,身喻世界,人我喻山(你我之心),煩惱喻鑛,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進勇猛喻鏨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煩惱礦,煩惱礦中有佛性寶,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礦,以覺悟火烹鍊,見自金剛佛性了然明淨,是故以金剛為喻,因為之名也

【經題】般若。

【意】:惠能六祖:般若是梵語,唐言智慧(惠能六祖是唐朝人,唐朝時說的,是指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因人、時、地說法)、智是慧體、慧是智用,體者有慧,用智不愚,體者無慧,用愚無智(用傻頭腦則無智也)祇有愚痴未悟(未開悟),故修智慧以除

【經題】:波羅蜜。

【意】:惠能六祖:何名波羅蜜:唐言:到彼岸(到成道岸)到彼岸者離生滅相(不生不滅之法)祇缘世人性無堅固,於一切法上有生滅相。流浪諸趣(六道),未到真如之地(佛性、自性清淨心)並是此岸(苦海岸)要具大智慧於一切法圓滿,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也

【經題】:經。

【意】:惠能六祖:何名是經,經者徑也,是成佛之道也,凡人欲臻(到)斯路(佛祖這條路)當內修般若行以脫生死。如或但能誦說則無經,實見實行自心則有經,故此經如來號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呂純陽祖師:金剛者寶石中最堅硬之物,堅固不為物壞,百鍊不損壞,故佛身亦稱金剛身,而菩薩之心亦稱金剛心,金剛經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以金剛為名。(當初釋迦佛祖傳道四十六年完全沒記載,是以方便說法,例如在固定的地方說法,說完就結束,完全沒記載,這些經是釋迦佛祖涅槃證道後,他的徒弟蒐集後造作的,是沒有逗點,後來梁朝昭明太子他是學佛的,才將此經分為第一二三、、等三十二分,古代的文章是一篇長長的,像道德經也是一樣,五千字也沒有逗點,你若點對就對,若點錯解釋出來的意思就差很多。)

法會因由分第一

【本文】:如是我聞。

【意】:佛學辭典:如是者指經中所說佛語。我聞者:阿難自言也。佛經為佛入滅後,多聞第一之阿難以及眾師兄弟所編集,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如是我聞,即此本金剛經是我阿難親耳所聽的。(釋迦佛祖的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有的人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沒有如是我聞,因為普門品是法華經裡第二十五品,它的如是我聞是在法華經的開頭,所以所有釋迦佛祖講的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為何會造此經,接下來就解釋了。)

「智度論」:大迦葉結集三藏(經律論),至王舍城闍崛山中,告阿闍世王,賜我等食,日日送付,今我等為結集經藏,不做他行,三月安居於此,迦葉入禪定,以天眼觀之,一千人中獨阿難一人未盡餘垢,迦葉自禪定起,攜阿難手從眾中出,言:今清淨眾中,欲結集經藏,汝餘垢未盡不可住此,阿難深慚恥愧責,其夜中盡除餘垢,還阿羅漢,直入加於千數,於是使阿難先結集多羅法藏(經藏)。

「注」:大迦葉為釋迦大弟子(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捻花一笑,正法眼藏,修成的徒弟)結集經、律、論(三藏)眾師兄弟來到王舍城(印度的一個地方)的闍崛山中,對王舍城國王要求他供養伙食並每日送至山洞,今我師兄弟為結集經藏不外出化緣,三個月內安心在山洞內,寫出經書。此時迦葉尊者入禪定,以天眼觀之,眾師兄弟中唯獨阿難一人煩惱未盡,修行人有煩惱就無法看出本性,無法看出本性就無法修成正果,阿難尊者為何煩惱呢?因其做人太慈悲處處關心別人,所以才無法看出本性。例如自己煩惱不夠,又煩惱別人,屢勸別人修行、皈依、行善此等皆無法看出本性。李道長曰:來者同修、去不留、來無歡喜、去無擔憂,你對我好,跟我沒關係,對我不好,跟我也沒關係(這句話有人問他,他解釋說:你對我好,是你修得好,和我沒關係,你對我不好,是你修得不好和我沒有關係。)這樣才能無煩惱,才能看出本性。阿難尊者因太關心別人、煩惱過多,所以我們不要煩惱別人,在大道這方面夫妻、兒女、朋友亦同,各修各的,勉強就有煩惱,如此會傷了自己,也阻礙了自己。所以要修不修、要來不來是個人的事情,不要去煩惱他人沒進步而阻礙自己。

【本文】: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意】:在那個時候,佛祖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有德行之人以及出家人,共千二百五十人同處法會,那時佛祖看到食時的時間到了,他就穿著袈裟,拿著鉢,由祇園進入舍衛城乞食,於是在城中不擇貧富,平等次第而化(照順序一家一家化緣),乞食已畢,還歸祇園,吃完飯食後,收拾衣鉢,洗其足,以潔其身,在地上舖好了座,坐下了。(所以由此可知釋迦佛祖帶弟子出去化食是不分貧窮富裕,也不分食物的好壞,化食時給什麼東西就吃,這是有根據的,釋迦佛祖不分葷、素都吃,所以釋迦佛祖沒有吃素,是化食什麼就吃什麼,到最後的經裡有說:釋迦佛祖涅槃是因為他吃到人家供養的山豬肉中毒而死的,因為以前沒有冰箱都是用鹽巴醃起來保存,但這也是他的劫數。)

善現啟請分第二

【本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意】:在那時,長老須菩提在眾師兄弟中,即從自己的座位起身,整頓儀容,袒其右肩,屈其右膝,跪在地上,合掌恭敬向佛祖稟言

【本文】: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意】:菩薩有三:

(一)果地菩薩:即已証佛果之位應菩薩身(像觀世音薩)。

(二)因地菩薩:依修行而得菩薩果位者。

(三)願地菩薩:謂發願,願行菩薩道者(指修行者)。

此章之菩薩乃指願地菩薩也(修菩薩行的)。

須菩提說:真正希有的世尊,師父你今天十分的愛護此會中的眾修行者,也善能於此佛法付委囑託(傳給)諸欲修菩薩道的願地菩薩

【本文】: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意】:佛學辭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名。

舊譯名:無上正徧知,無上正徧道,真正徧知ㄧ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

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ㄧ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

須菩提在請教釋迦佛祖:師父有很多的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的正等正覺菩提心,我來請問要怎麼做,才有辦法讓所發的菩提心保持長久,不讓他的心退志,又要怎樣制伏心中所生的妄念,不讓它再生出來

【本文】: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意】:釋迦佛祖說:你今日問得很好、問得很好。須菩提照你所說,如來一定十分的愛護關心,對發這個菩提心修行的弟子,又再來再三的叮嚀,指導一切發菩提心修行的弟子,你現在仔細的聽我說,我當為你說得清楚:善男子,善女人既是你們已經發出了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菩提的心,應該如何才有辦法讓這個菩提心保持長久,不讓它退去,又如何達到制止這個妄念,不生妄念出來。

【本文】: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意】:現在須菩提聽到釋迦佛祖這樣說: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即說:師父我願意、歡喜聽師父教導

大乘正宗第三

【本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渡之。

【意】:惠能六祖:無餘:無習氣煩惱也。涅槃者:圓滿清淨滅盡一切習氣,令永不生才有辦法達到涅槃(證道)。佛心平等,普願與一切眾生同入圓滿清淨無餘涅槃。同度生死大海(脫出生死)同諸佛所証也,有人雖悟雖修,作有所得心者(自稱佛、上師)却生我相,名為法我,除盡法我,名為滅渡也(將心中不該有的念頭滅掉就是滅渡)。

呂仙祖:*信泥塑木刻之佛,朝夕念經禮敬,不信自心有佛,重有形有色之法會(像拜斗),名為「有色」。

*但言我心是佛,不能恭敬禮佛,名為「無色(執空)」。*口說佛語,心不依從,行有企圖(名利),名為「有想(執相)」。

*不學慈悲方便,空心靜坐,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

*不化渡眾生,惟顯化神通惑眾也,名為「非有想」。非:非神、非人也,指無形之鬼神也。

*不化渡眾生,無有作用者,名為「非無想」。

佛祖對須菩提說:你們這些菩薩、大菩薩,要如何降伏妄心,你們要知道世間有這個四生六道的眾生,好比像這個卵生(雞鴨)胎生(人牛)濕生(蚊蟲)化生(蝴蝶、青蛙)和這個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等,這些四生六道的眾生,我能讓他們掃盡煩惱,達到究竟滅渡的境界

【本文】:如是滅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有眾生得滅渡者。

【意】:雖然你有度很多很多的眾生,但事實上,你要好像沒度一個眾生一樣(你的心裡不能記住何時度誰)

【本文】: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意】:是什麼原因?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分為果地、因地、願地菩薩,此段文所指乃願地菩薩。

何謂『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下為分別說明:*惠能六祖示明,對一般眾生而言:

※心有能所(所求得求,才肯相信,謂能所)、輕慢眾生(謂自己相信的教派才是好,別的不好)是為『我相』。※恃於戒,輕破戒者(仗著自己皈依某教,而輕視未入教者),是為『人相』。

※厭三塗苦,願生諸天(討厭三惡道,祇願自己升天,不知修行,只空求神明在天上拉你上天堂),是為『眾生相』。※心憂長命,而勤修福業,執著不忘(心裡只想要長命,而拼命行善,而不聽道理修行,只求長命保歲),是為『壽者相』。

惠能六祖示明:對一般修行者言:

※菩薩若見有眾生可度者(行菩薩道之人見有眾生可度者)是為『我相』。

※有能渡眾生心(心內謂我有能力度眾生者)是為『人相』。※謂涅槃可求(謂拜某師可成道者)是為『眾生相』。

※見有涅槃可証(見皈依某教派即可証果得道者)是為『壽者相』。

呂純陽祖師示明:對一般眾生言:

※終日爭名奪利,為一身計,又為子孫計(為財產不分親人),是為『我相』。

※見人勢力,攀援不已。見人貧賤,輕慢不已(迎逢有財勢,輕貧賤)是為『人相』。

※貧婪無厭視財如命(愛錢如命不知惜福)是為『眾生相』。※婪香禱祝,煉藥燒丹,為求長命,是為『壽者相』。

呂純陽祖師示明:對修行者言:

※自贊我宗、輕慢異宗、黨同伐異者,是為『我相』。

※輕慢無受戒者,厭人勝我,見人違我,則發嗔者,是為『人相』。

※慕榮貪貴,禮念作賺錢,曲媚權勢,生無邊煩惱者,是為『眾生相』。

※心愛長生不老,不修自性,煉丹勤修不死者,是為『壽者相』。

妙行無住分第四

【本文】: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

【意】:再度交代須菩提:修菩薩道的人,在行道時應該要無條件去實行佈施,所說所行不要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黏住。須菩提,菩薩應該要做到應無所住而行於佈施,不能有一點點執著的佈施(不能記在心裡)。

惠能六祖示:凡夫佈施,祇求身相端嚴(裝派頭),五欲快樂(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所生之欲),世尊大慈,教行無相佈施,不求身相端嚴,五欲快樂(做善事讓人表揚的快樂),但令內破慳心(吝嗇),外利益一切眾生。如是佈施,為不住色佈施。應如是無相心佈施者,為無能施之心(自認無能力佈施心,謙虛),不見有施之物,不分別度施之人,是名不住相佈施也。

呂純陽祖師示:何謂無所住行於佈施?何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佈施?佈施不為人見者,名不住色佈施。佈施不為人知者,名為不住聲佈施。佈施不為人揚者,名為不住香佈施。佈施不為人報者,名為不住味佈施。佈施不為利己者,名不住觸佈施。佈施不為天福者,名為不住法佈施。如是佈施,如不執而行者,名為無所住行於佈施。

註:不為:為不故意,非偷造。天福:謂求天保佑、賜福,如此無功德。不執:謂不執於某種物品、對象。

【本文】: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意】:什麼原因,我們修菩薩行的人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惠能六祖示:常行不住相佈施,普敬一切眾生,其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計。有回向心者,無法脫生死得菩提,但經文誦後念回向,是為初學者引入道,是有回向福報,才能入道,謂初學心也。唯福報享盡,仍須輪迴。唯功德才無限,能成菩提,免入輪迴。

呂純陽祖師示:言福德有二:1.曰:常福德2.曰:無常福德。

1.常福德者,金剛經云:福德不可思量,即六祖壇經云:功德,德者得也,修功德所得,故名功德。

2.無常福德者,人天之福也,即六祖壇經所云:福德,修福所得故名福德,住相佈施,故其福有限,是故六祖壇經云:福德與功德別。

【本文】:須菩提,於意如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圍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意】:世尊對須菩提說:須菩提啊!你來想想看,我們東方虛空,向東方那個天空你看是包羅萬象,你有辦法去思量它有多大嗎?須菩提說:師父,是沒辦法去思量到屬東方這個天有多大?釋迦佛祖又說:須菩提啊!你再看這個南方、西方、北方和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還有上面、下面共十方,所以你說這個十方的宇宙間你想大或不大?須菩提說:世尊,是無法計算它有多大,是非常大,世尊又對須菩提說:假使一個修菩薩行的人,你若是不住相佈施,你用那個沒有回向的佈施,這個福德(指功德)和這個虛空同樣是沒有辦法計算的,若說到這個大有多大呢?是無法算計的,須菩提,我們修菩薩行的人應該照著我教你的這個方法,你們要無住相去佈施。

*何謂住相佈施:倘如到宮裡不管財施、法施、無畏施,你有所求(身體、事業、家庭)有保庇則是福德,福盡就無了。

*何謂不住相佈施:視宮內聖神如父母,我對他效勞如對父母盡孝,不求回報、回向,所得乃功德。

惠能六祖示:佛言虛空(宇宙)無有邊際(無法測量)不可度量(尺、秤),菩薩無住相佈施,所得功德亦如虛空,不可度量也。世界中大者莫過虛空,一切性中,大者無過佛性,何以故因凡有形象者不得名為大(像現在蓋樓房 101很大,但是還有可能比101大),但依世尊所說之教,行無住相佈施,即是真菩薩

如理實見分第五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即吾人之自性,即靈魂。

如來:釋迦佛祖之尊號,但此分非指世尊佛祖。

【意】:釋迦佛祖對須菩提說:須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呢?你能夠用肉眼所看的身相來看著如來真正的法身嗎?會不會啊!須菩提說:不能,世尊。不能用我們的肉眼所看的身相看成如來法身。

惠能六祖示:色身即有相,法身即無相,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能見。法身者,無有形相,非肉眼所能見,慧眼乃能見之。是故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知凡夫但見色身,不見法身如來,故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呂祖師示:如來者,真性之佛(本性),佛問須菩提,可以用色相之體,見法身如來(靈魂)否?故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色身相者有相,有相即有生死,法身者無相,無相無生滅,色身即是凡夫,法身即是如來,須菩提深知,不可以用色身有相之體,見出法身如來,故曰: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本文】: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意】:是為了什麼?師父你所說的這個身相不是真實的法身,因為這個法身是眼睛看不到呀。

惠能六祖示:色身是相(有形),法身是性(無形),一切善惡,盡由色身,不由法身,色身作惡,法身不生善處。色身做善,法身不墜惡處。凡夫只見色身,不見法身。

呂純陽祖師示:此文如來者,須菩提之稱師也,須菩提謂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又自問,何故不可以用色身有相之體,見出法身如來(自性)乃自答,我師所說身相非是真實如來法身也,故曰: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本文】: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意】: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這樣說:假使有任何形象,都是不實在的,不但說我們的色身,在這宇宙間一切所有形象的東西,都會隨缘生滅(等到時間到了就會生出來或滅掉)。所以佛經才說:天有成、住、壞、空,物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所以一旦有形相的東西,有一天一定會毀滅,假使你若知道,能破除這假象的疑惑,知道這個空的道理,若此你就有辦法看到如來真正的法相。

六祖惠能示:一切諸相皆虛妄,若見是一切諸相虛妄不實(明白有形相是虛妄不時的道理)即見如來無相之理也。

呂純陽祖師示:色身有相,雖有佛之相貌,非佛之真體(肉體之相貌,雖人之外表裝有佛之派頭,但究竟非是佛也),一切皆是虛妄假相,法身者無相,佛之真法身,非身相中可見,若能見身相中無真佛,是人則見如來法身(看出自己的本性),故佛告須菩提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真正修行人,決不自稱何聖號,重視外表裝扮,皆是欺騙世人,但世間人皆崇拜外表,真正佛、菩薩,其化身是慈悲的形及言。)今晚聽到此就知道這部金剛經真正的意思是什麼,不要再迷惘,我們有心行道,脫離六道輪迴一定要追求道理,這部金剛經聽到最後懂此道理的人,就知道絕對不可以執性、固執或佈施很多錢就認為功果大於天、南天就有名,照此經說還不如解經引渡人,此部經說佈施就有六七分,都是說若用傾家七寶佈施所得的功果,還不如受持金剛經及傳授他人四句偈的功果大。但是受持是說:照他的道理做給人看的功果大於天,不是嘴巴念四句偈給人聽,任何經都一樣,如果只會念、誦是沒有功德的。所以不要執性,到時候誤了自己,常言道:個人修個人得。個人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別人得果回天也沒辦法拉你一把

正信希有分第六

【本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此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意】:須菩提說:師父,今天你所說不住相佈施功德說很大,又再說假使看到諸相非相,這樣就有辦法看出如來真面目(就能見性),這種無相真空的妙理,一般眾生聽了以後,會了解你的道理?會相信你的道理嗎?會不會?釋迦佛祖回答:須菩提,汝莫輕視眾生,不要這樣說,就是到我滅渡(成佛)離開世間五百年後,斷有持戒修福之善人,能於此經中一章一句信之於心,以為真實語(就像親耳聽到我說的),當知此人之善根培植甚厚,豈止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此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中,凡世間一切利濟人之事,無不行之(指用心行善)而種諸善根,生得此實信心來,非淺根人所能得也,若有此善根之人得此經之章句,乃至一念之中淨而不亂(非常清淨、無妄念)、信而不疑(相信我所說的道理,不懷疑),信自心中佛性(相信佛在心中),本來清淨與諸佛性平等無二。(所以有大善根的人一定相信,若是小善的人就不相信,所以釋迦佛祖在傳道時有告訴他的徒弟說:你若有說我經裡的道理給人聽時,他若不聽,你就不要說了,因為說了反而產生他造業)

【本文】: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意】:世尊曰:須菩提啊!我完全知道淨信(相信佛理)的人,也完全看到淨信的人,這些淨信的眾生他們都有辦法得到像十方虛空同樣的無法計算的功德,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些淨信的眾生他們得到我所說這個無量的功德,就是因為這些淨信的眾生啊!不會再執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且達到無法相(脫離文字著相,例如你說經文,他就想說非一直唸經就能成道)和無非法相(不會著空相,言己即佛,例如我心中就有佛了,不必敬佛的妄念)

【本文】: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意】:現在釋迦佛祖這樣說: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先前跟你說的這些話是什麼原因呢?如果很多很多這些眾生,你的心如果取相,取相就是執著色相或空相的中間。若這樣你就被我、人、眾生、壽者相所黏住,假使你的心有取法相,你就被這個文字所拘束,你就會執著我、人、眾生、壽者相,等於執相,假使你心有所取這個非法相,也就是不相信這個般若波羅蜜法,這樣來說你也是執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也等於執空。(簡單說就是你若批評、輕視他人這就是犯了四相。所以這部金剛經最後真實的道理是釋迦佛祖要勸我們去三心、離四相的無所住心。)

惠能六祖示:取此三相(相、法相、非法相)並著邪見,盡是迷人不悟經意,故修行人不得愛著如來相,不得言我解般若波羅蜜法,並不得言不修得般若法而得成佛。

呂純陽祖師示:相者,莊嚴佛相(金尊)等眾生惟知廣建寺廟為功,盲從向外求佛,使佛覓佛(你心中就有佛了要去哪裡找佛)終無所得,是著四相者,故曰: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相,言取法相者,執著於文字之相也(例:普門品念觀世音聖號就要化災,有的念普門品念到著火入魔,遇到災難他不走,說普門品說的很清楚,遇到毒蛇不必逃,坐下來唸觀世音菩薩蛇就會走,這就是執文字,這是不行的,所以我們若遇到災難要自保,除非不可思議的災難,你無法逃時一心來唸佛或許能化劫,當有辦法逃,不逃,雖念觀世音菩薩,但是火一直在燒是很危險的。釋迦佛祖在說觀世音的普門品裡的毒蛇,是指我們人心裡的七情六慾所化的,所比喻的不是真正的毒蛇、大火)亦是著四相。言取非法相者(執於空理、我心是佛)亦著於相也

【本文】: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意】:是故:係承上文,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皆著於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因為這個原故,我們就不應該執取在這個法,我們也不應該執取在這個非法,為此因故,我如來時常說起,你們這些修行人應該要體會了解我所說的種種法門,好像渡人過河的一個竹筏一樣,未渡過河須用筏,過河到岸就不須用了,即以喻佛法為度生死苦海,生死未渡不可無法(還在六道輪迴時不可無這些道理),既達彼岸(成道了),法亦無用(真正成佛的是不管天下眾生,既成佛就不再來,有的望佛度我,既成佛就不管天下人,過去的佛已無以計數,佛若能度為何還有眾生漂流生死,所以只有自己度,佛一定只是留下法門而已。),以示法不可著,著者乃為法縛,復不自在,比如到岸後乃帶筏登陸之累也。所以修行人你若執著法門(不放下),你就沒辦法看出你的本性,對正法我們都要成法後而拋捨,何況是非法(不正當法)。

惠能六祖示:法者,般若波羅蜜法,非法者升天等法(升到天道,眾生之法)般若波羅蜜法能令一切眾生過生死大海(免得輪迴),既得過已,尚不應住,何況升天之法而得樂者(往西方或天道受人朝拜)。

呂純陽祖師示:法者,指正法,則修般若波羅蜜法而達彼岸之法,非法者,指心外覓佛之法,則所謂外道法也。法者自性自度,非法者依他力而度(靠佛祖神仙)渡河須借舟筏,舟筏處處有,既到彼岸,當捨其筏,不可執者,人未渡生死大海須假(借)佛法而度,佛法處處有,既到彼岸,法亦當捨,不執其法,修道者正法尚且捨執,何況非法之外道也

無得無說分第七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意】:現在釋迦佛祖這樣說:須菩提啊!你認為我已經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嗎?你認為我有沒有說一定的道理嗎?須菩提這樣回答:師父,就我所了解,師父你所說的道理是沒有一定的說法,這個名字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沒有一定的說法可由佛你的口中講出。(就是釋迦佛祖所說的道理沒有一定的說法,所以才說因時因人因地方便說法。)

呂純陽祖師示:釋迦佛祖問須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可由外而得耶?可由口而說耶?故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深知無上正等正覺乃由心悟,由心而得,非由外而得,又眾生根性不同,迷悟懸殊(痴迷和領悟差很多),是故如來隨機說法,故無有定法可說

【本文】: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意】:爲什麼呢?因為師父你所講的法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法,可以用心來領悟,但是不可以用色相來取得,因為無上正等正覺的法不是用這個唸經或藉由種種法會所得來的,師父你所說的是非法(口誦,心不行,不照經之道理而行),非非法(口誦心行,了解無所得,心亦即照經之道理而行)

【本文】: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意】:先前我所說的道理,也因為這個緣故,你就要知道一切賢聖都用這個無為之法來自修,假使個人所修的程度不同,所悟的道理也會不同,而所証的果位也不同。(個人修個人的方法,只要你能成道,有遵照道理去做,這就是你的法。)

依法出生分第八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意】:釋迦佛祖來問須菩提,他說:須菩提依你的想法怎麼樣,假使有人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佈施,這個人的福德你看多不多?

【本文】: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意】:現在須菩提來回答佛祖說:這個人所得的福德很多。須菩提說:師父爲什麼我說他的福德很多,因為這是人天的福德,人天的福報雖然很多,但並不是我們自性所得來的福德性,現在說福德性是什麼呢?就是功德,福德與功德不同,金剛經所言,功德就是福德性,所以師父你說福德很多,這是指人天住相佈施的福德,所以我不得已才說福德很多。

對佛祖神明有所求是福德,無所求回向佈施,才是功德

【本文】: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意】:釋迦佛祖又這樣說:如果你們有一個人來受持這部金剛經,你若有辦法將這四句偈來說給人聽(要將你修這部經,做的方法說給人聽和做給人看,因為聽其言、不如觀其行),你的福德比當初跟你們說的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佈施,這個福德還要更多。※四句偈:二十六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三十二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那有人就說:那我就不佈施了,我就專受持四句偈了,差矣!應知佈施乃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ㄧ,謂行功也,如果不佈施那六度那可成。(因為四句偈乃是上乘法施,是要深悟其義並身體力行做給人看,這並不容易的,所以你也可以修持財施、無畏施,也是行功也。)

【本文】: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意】:爲什麼原因呢?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其福勝彼呢?須菩提,因為一切的諸佛及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法,都是從金剛經裡面出來的,須菩提,佛祖所說的法本來不是佛法,爲甚麼佛祖說:他所說的法本來不是佛法呢?

惠能六祖示:依經文取法,經不是法,經文即肉眼可見,法則慧眼(分辨是非、明白道理)能見,若無慧眼者,但見其文,不見其法(道理),若不見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則只誦經就不能成道。

呂純陽祖師示:佛所說的法者,唯假(借)此佛法以使人覺悟,使人明白,但念經文不覺不悟,不依法修行,佛法何在,增加邪念而已,六祖壇經云:無念(心念)念即正,有念(心念)念成邪(邪念、有企圖的),故金剛經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祖所說的法是要用心去悟而行,如不用心去悟、去行則佛祖所說的佛法,即不是佛法了,佛法是假以開悟眾生,取一個名字叫做佛法而已,故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有的人將念經說是佛法,念不成道,說這部經無效,這樣是誹謗經,因為你沒照經的意思去悟去做,就說這部經無效)

一相無相分第九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意】:現在釋迦佛祖這樣說:須菩提在你的心內想法怎麼樣?假使一個人若証到須陀洹果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在心內想說我已經得到須陀洹果了。須菩提對世尊回答說:假使証到須陀洹果的人,不能起了「我得到這個果」的念頭。世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須陀洹果已經入了四聖果的初步,所以其名字叫做入流,雖然稱為入流,但是要遵守無所入的念頭,同時不能有入這個色,就是不能有得果的態度說:我得到了,不能有入這個聲,就是不能跟人說我得到了,不能有入這個香就是不能想要名香四海,不能有入這個味就是不能隨便受人供養,不能有入這個觸就是不能自誇收徒弟,不能有這個入法,就是不能有入果這個念頭,而不再精進,這樣來說才是真正的名字叫做須陀洹。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意】:釋迦佛祖這樣說:須菩提啊!在你的想法怎樣?假使一個人証到斯陀含果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心裡想我已經得到了斯陀含的果。可不可以啊!須菩提回答世尊說:假使証到斯陀含果的人,他的心理不能起了得果的念頭,世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斯陀含這個名義叫做一往來,雖然叫做一往來,但是他的心理一定要有不往來的念頭,這樣才可說是斯陀含果。

呂純陽祖師示:「斯陀含」梵語,譯為「一往來」乃聲聞第二果也,言一往來者,功果雖滿,微業未盡,故自擇亦往天上(做神)亦來人間,往來一次便証正果,不復再來人天受生(輪迴)故名一往來,若修行人妄念起往,隨即收回,一生一滅,無二次生滅,即得一往來之果。(儒聖顏回不二過,則一往來也)雖得一往來之果而無得果之心,心既無所得,雖云往來而實無往來,故須菩提言:斯陀含名一往來,是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做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阿那含

【意】:阿那含譯為:不還、不來。須菩提啊!在你的想法怎樣?假使一個人若証到阿那含果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心內想我已經得到阿那含果了,可不可以?須菩提回答世尊說:不可以也,師父,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雖得不來之果,而無得果之心,心既無所得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佛學大辭典:阿那含譯為:不還、不來,斷盡欲界(六道)煩惱之聖者。此聖者未來當生於色界(菩薩界)、無色界(佛界),不還原也(不會再回來修,已証佛了)。

呂純陽祖師示:何謂「不來」內無欲心,外無欲境(不爲外之欲境所動),內外皆離欲,不來欲界再轉輪,故名不來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意】:釋迦佛祖說:須菩提啊!依你的想法怎樣?一個人若証到阿羅漢這個果位的時候,是不是可以說我已經得到了阿羅漢道的果,可不可以這樣想,須菩提回答世尊曰:假使得到阿羅漢道的人不能起這個念頭,世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個阿羅漢,他的心已經不會生這個妄念,自然他就不會有這個得道念頭,也實在無阿羅漢這個名詞,若說阿羅漢他自己說我得到阿羅漢道,若有這個想法等於你就被四相所黏,一個執著四相的人怎麼有資格稱作「阿羅漢」。

惠能六祖示:阿羅漢:諸漏(煩惱)已盡,無復煩惱,是謂阿羅漢。阿羅漢:梵語,唐言:無諍(計較)無煩惱可斷,無貪瞋可離,心境俱空(無欲心、欲果)內外常寂(無所住心)

【本文】: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意】:須菩提說:師父你說我每日在一切法中不會起一點點煩惱,沒有一點競爭的心,已經得到了無諍三昧,你誇讚我是所有徒弟中是一個解空第一,是第一個滅盡人相我相,斷絕諸欲的離欲阿羅漢,師父你這樣誇讚我,但是我不敢生起自滿之妄念,更不敢說我是一個離欲阿羅漢。

惠能六祖示:性中有邪、正、諍(計較),念念皆正,無一念邪心,即是無諍三昧,修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心,即不名無諍三昧。

呂純陽祖師示:無諍者:心如空無一物,能容納一切,與物無爭,謂無諍,三昧:梵語,譯為正定。

智度論: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本文】: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呂純陽祖師示:阿蘭那:梵語,譯曰:寂靜,無諍。

【意】:須菩提說:師父我心內如果有存著無諍三昧的念頭,我把自己當成已經得到阿羅漢道的時候,這就是妄念了呀。這樣師父你也不會誇讚我須菩提是一個很愛阿蘭那的行者,因為我須菩提,我的心中原來都無所得的念,也無所行的心,所以才得到這個名叫阿羅漢,須菩提我是喜愛阿蘭那的行者(寂靜的修行者)

莊嚴淨土分第十

【本文】: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意】:釋迦佛祖對須菩提這樣說,須菩提呀!你的想法怎樣?我以前在燃燈佛的地方,有沒有得到什麼法嗎?須菩提說:沒有,世尊,以前你在燃燈佛所的地方,於法實在都沒有得到什麼佛法(因為無所住心,過了就沒有了)。

惠能六祖示:燃燈佛乃釋迦佛授記之師。

呂仙祖示:如來:釋迦佛祖自謂也。燃燈佛乃釋迦佛授記之師。佛祖因燃燈佛開導,而非別有任何法可得,法乃自性(靈魂)、自度、自修、自悟、自行(出去做)、自得(個人修個人得)也。今人授記一指,喜謂得法,可笑之至。授記一指如讀書人註冊入學,但如不認真哪能畢業,所以一切要靠自己,故曰,於法實無所得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意】:佛土者:佛性也,眾生之真心也、莊嚴心也。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這樣說:須菩提你的想法怎樣?我們修菩薩行的人,發心要從事這個莊嚴佛土,是不是真正有這個佛土可以莊嚴呢?須菩提對釋迦佛祖這樣說:沒有,沒有真實的佛土可以莊嚴,師父,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你所說的莊嚴佛土,並不是指這個有相的莊嚴,有形相的莊嚴不過是借助一個名而已。

呂純陽祖師示:凡夫所謂莊嚴佛土者,謂七寶宮殿,黃金為地,處處皆是稀世寶樹,有種種奇妙之鳥,晝夜唱和雅音,池中五色蓮花,四時盛開等等。佛深知凡夫著相莊嚴,故以引誘說法,非佛實語也。故須菩提言:不也,何謂菩薩莊嚴佛土,當於非莊嚴中求之,若人心清淨,不向外求,莊嚴其相,任運隨緣,行、住、坐、臥與道相處,是名真莊嚴佛土也

【本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意】: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這樣說:因為不能被這個莊嚴佛土把我們黏住的關係,須菩提呀!你們所有修菩薩行的人,應該要一心不亂,生出這個清淨的心來。不應該從這個色來生出妄想的心,也不應該從這個聲香味觸法來生出這個妄念心。清淨心本來就是無所住,所以你應該要不住在這個有相的心,而生出清淨心來。一個人有這個住相的心,若不清除,則清淨心就生不出來

【本文】: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意】:釋迦佛祖又說:須菩提啊,譬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那般的高,在你的想法怎麼樣?這個人身體大不大呀?須菩提回答世尊說:很大,世尊這是什麼原因呢?但是這個人的身體雖然很大,但還是不能稱為大身。因為它的身體再大,也是有生有滅,到最後還是要受輪迴的,而且師父你以前所說非相的法身,這個非相的法身(靈魂)是如如不動,才是真正的法身,這個身包藏三千大千世界無相、無住,這個法身才是大,這個體身像須彌山那麼大,要與法身比較,實在比不上,所以說我們的法身才是真正的大身。

惠能六祖示:色身雖大,內心量(度量)小,不名大身,內心量大,好比虛空(容納)界,方名大身,色身雖如須彌山,不為大也。

呂純陽祖師示:須彌山:印度之大山,眾山之王。人身雖有如是大,然其有形相,既有形相,則有生滅。惟非身,非相,是名大身,非身者,法身也,是如如不動之本心,其心量廣大等虛空界,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例一:深山古寺,有一師父召集門徒,畫一深山古寺,看哪一間最遠,一些徒弟,畫了一山又一山,山頂一小廟等等,其中一徒,只畫一片山林,但無廟,小和尚提了一雙小鞋,站著望前端,師父看了後說:此徒得衣缽了。(因其廟無相,是非常的遠,有相就可測量)

例二:師父叫眾徒畫一古井,看有多深,眾徒畫有的繩子好長好長、、、,其中一徒畫了一人站在井邊,看入井內,口狀驚慌啊狀。師曰:此人真得也,因其見無底而驚嘆啊!

(這禪理、佛理、道理,是無法開示說明,是要你自己的心去悟,所以佛祖才說無有定法,哪有什麼定法可傳,當今一般的技術也是要你自己去研究發明,老師教授教的有限,所以說道理是玄妙高深無法說,我們不要執著有形的,因為有形的、有生滅、是可以測量的,只有無形的才不可測量,行道也是一樣,你的心無住,你所發出來的威力才是無可思議。)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本文】: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意】:現在釋迦佛祖這樣說:須菩提啊!假使一個人你若用這恆河中的一粒沙,比喻一條恆河,在你想法如何呢?那麼所有的恆河中所有的沙是不是很多?須菩提回答說:很多,很多,世尊,一粒沙比喻一條恆河,一條恆河內有多少沙,所以說很多,很多的

【本文】: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意】:須菩提啊!我今天實在對你說: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一粒沙當作一個世界,像恆河中的沙就有三千大千世界(無限量多)那麼多的七寶拿來做佈施,像這樣他所得的福徳多不多呀?須菩提這樣說:當然甚多,世尊。釋迦佛祖又說:須菩提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這本金剛經的中間能全部或其中一段,甚至只有受持四句偈等來說給別人聽(還要做給人看),這個法施的福德勝過前面說你們用這個七寶佈施所得的福德。(因為有形的財施花得完,無形道理的法施可一位傳十位,十位傳百位,百傳千位,千位傳萬、法益是無限量,這樣當然法施的威力比較大)

呂純陽祖師示:此分是第二次福德相比較(第一次是在第八分)一個人以充滿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其福徳雖多,終有福盡,受持(要信受去做)金剛經而爲他人說法,悟之者成聖、成仙成佛,此福德性,其福無限,此無限福德與有限人天福徳相比,豈不相差千萬里。

*為何說法功德與布施福德差那麼多呢?

華嚴經:譬如暗中寶(暗室內有一寶物)無燈不可見(無電燈照明那有看到寶物),佛說無人說(佛說經中的道理無人說),雖慧不能了(雖然你有大智慧也無法了悟)是則解說之功(解說道理之功德),又執又有大於此(又有什麼可與他比大呢?)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本文】: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意】:現在進一步要跟你們說:須菩提啊!假使一個人的心,若沒有所得心,不論你將金剛經的經文說多說少,乃至你來說這個句偈等,你要知道你講經的地方,一切諸天的神明和有智慧的人和善良的鬼神,全都會來供養,好比凡夫之人來廟裡拜拜一樣。

呂純陽祖師示:佛塔廟(佛寺)凡夫皆競供養(世間人只爭著比蓋大間的廟)。講經之處凡夫即輕忽(看不起),說法之人心若清淨,以無所得心,不為名利而說法,不論經文多寡,乃至說四句偈等即此心是佛,此身如佛塔廟

【本文】: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意】:假使一個人來講金剛經尚且會感動天、人、阿修羅的供養,何況你一個人有辦法受持讀誦金剛經,「受」就是接受,「讀」就是要照著金剛經去讀去做,須菩提啊!了悟道理領受所說無住、無相的道理,照這個方法修行的人,一定會成就無上佛道,所以才說,說經典的地方就等於有佛聖在,然如與佛弟子三寶同住,亦要宛如對佛弟子一樣的尊重。

慧能六祖示:自己的心有辦法誦此金剛經,自心解得經義,自心體得無住無相之理,所在之處常修佛行(無住、無相)念念、心無有休息(時常體會於腦海中,灌輸無住、無相沒有休息)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處則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本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意】:在這個時候須菩提對釋迦佛祖說:世尊我們現在這部經應當要取什麼名字,我們要怎樣來受持奉行這部經,佛祖回答須菩提說:此部經就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你們應該照著我所說的法(道理)去奉持修行,為什麼我會稱呼這個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呢?須菩提,我所說的金剛般若波羅蜜法,並不是般若波羅蜜可得,非是誦念可得,但為了世俗勉強取來一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名字來稱呼而已。

呂純陽祖師示:時須菩提雖解空理,但尚未証悟,故請佛為經命名,更問如何奉持,佛云: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但般若乃如如不動,何名之有,佛恐人生疑心、主見,不得已而命名,至道無名,為引迷入悟,強名之名也,道德經云:名可名,非常名,故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意】: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對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有所說法麼?所說的法是不是法?須菩提聽到這句話深深了解這個般若是在我們的自性、自悟,不是用言語可以表達的,所以須菩提就回答世尊說:世尊所說法,心是無所得,所以師父你等於沒說法。

呂仙祖示:世人能說者多,能行者少,又聞法者眾,有能悟法者寡,此經非說、非聞而能所得,是自性自悟而得,須菩提深知佛意,故答言,如來無所說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意】:佛又問須菩提:你所見、你看法怎樣,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風飛沙處處佈滿,是不是很多啊,須菩提言:微塵甚多,世尊。佛因須菩提甚多之對,恐其入於有相又再告之,諸微塵者,原是幻妄之物,如見雨則為泥,遇火則成灰,本無定體,如來說非實有微塵也,是虛名微塵也,世界亦虛,如山之高,水之深,可謂大矣,然山有時崩,水有時涸,劫盡必壞,非真有世界也,是虛名世界也。

*此章分為「如法受持」佛祖對須菩提所示,應指修行為主,故應以慧能六祖、呂純陽祖師所示方為正確。

*慧能六祖示:如來說:眾生本性中之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風沙)一切眾生被妄念微塵起滅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脫(如天空太陽被雲霧所遮)若念念真修般若波羅蜜,無著、無相之行(無執空、執相)了妄念塵勞即清淨法性,妄念既無,即非微塵,性中無塵勞,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塵勞,即是眾生世界(塵勞即念頭,念頭即眾生身世界)了諸妄念空寂,証得如來法身,故云非世界,是名世界。

呂純陽祖師示:一念俱無念客塵(一個妄念加上對境所生之煩惱)故喻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一切客塵(對境所生之煩惱)無量煩惱,皆是妄念起,眾生妄念客塵遮蔽淨心,如愚痴人,捉水中月,求鏡中相,枉用其心,念起念止皆由自心,念起煩惱起,念止煩惱止,心若無念(妄念)時,一切微塵、無量煩惱,如波返水(水波變成水)心所含大千世界如此淨裸(清淨無遮),還有什麼世界微塵的種種煩惱呢?

【本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意】: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這樣說:須菩提,你的想法怎樣呢?你可以用三十二相看到佛祖嗎?須菩提回答說:這是不可能的,世尊,不能用三十二相來看這個佛祖,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師父你所說的三十二相,不是這個有形有相的三十二相,是屬於法身如來的三十二相,這才叫真正的三十二相。

惠能六祖示:三十二相者即三十二清淨行,三十二清淨行者:五根(眼耳鼻舌身),修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於意根修無相、無為,合是為三十二清淨行,常修此三十二行終得成佛,若不修三十二行終不成佛,但愛著如來三十二相,自不修三十二相行,終不得見如來(自己的靈性)也。

呂純陽祖師示:如來肉身三十二相至涅槃皆無影無蹤,一相尚不留,匠人雕佛三十二相皆為虛妄,一相猶不可得,雖有相似經久變相,故須菩提言: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三十二相,非是如來肉身三十二相,故云如來所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如來所說三十二相者,三十二相行也,世人被三十二相粘住,而不修三十二相行,故不能見如來也,三十二相行者,謂五根真修六度,合之三十相,於意根修無相、無為,是名三十二相行,故云是名三十二相

【本文】: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意】:釋迦佛祖又再說:須菩提,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將恆河的沙這個數量的身命(生存物品以及體身)全部都來犧牲佈施,再說另外有人將金剛經的章句或是四句偈等讓人受持並為人解說,這個人所得的福德,比較身命布施的福德,甚多甚超也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本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世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注解:深解義趣:很深刻的理解到了,這個理解到了,是我們現在講的話,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個道。

*趣:同趨,就是目標的趨向,到達了悟道的境界。

惠能六祖示:自性不痴名慧眼,聞法自悟為法眼(見性)。

【意】:就在這個時候,須菩提聽到釋迦佛祖講經講到這裡,他心裡已經深深領悟到這個佛理,感受到這個佛理,就流出眼淚來向著佛祖說:希有的世尊,你今天所講這個深奧的道理經典,我從過去所得到的慧眼,還未曾聽過這麼深的妙理,這次竟然聽到了,世尊,如果有個人聽到這麼深奧的經,有辦法離開一切的妄相,來生出這個清淨的信心,若這樣子就有辦法生出實相,當知這個人,就是成就和諸佛一樣第一希有功德。

無量義經(法華經之經頭):

大莊嚴菩薩白佛言:世尊說法不可思議,我等於佛說諸法雖無所疑慮,諸眾生,生迷惑心,重諮世尊,得自得道四十年來,今何獨說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疾得成就無上菩提也。願世尊哀愍一切,廣為現在及未來世眾生,分別說之,令無疑惘。佛告大莊嚴菩薩曰:善哉!汝善問,如來如是甚深微妙理,汝能多利益眾生,拔眾生苦,而今安樂,是真大慈悲也,以是因緣,汝必疾得成就無上菩提也。善男子,我先於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以佛眼觀一切法(道理)不可直說真理。何也,諸眾生性欲不同也,故以方便力,說種種說,是故四十年來未顯真實。(29歲才出家,35歲成道,80歲涅槃,說真理約五、六年,其他時間都說方便說法說種種法,所以四十年來他未現真實,但是他方便說法到最後一定要說真理,就是說這部無量義經,所以釋迦佛祖在說這部無量義經時,剛開始有二萬多人在聽,聽到最後剩幾十人在聽,一直講經一直有人走開,有的聽一聽說像這樣何時才能成道,人家不是說念佛就能證道,現在怎說不是這樣啊!所以起初是方便說法,最後一定要說真理。)

*經書如藥單,過程:取藥、煎藥、飲藥,不飲何用。

(同意思:這部經典確實很有效,但是你要研究、要行、要做,若不做、不行,也沒有效)。

【本文】: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明實相

註解:非:無也,非相即無相,實相即無相也。

【意】:須菩提說:師父,實相就是無相之相,所以如來佛祖才說叫做實相。

呂純陽祖師示:實相乃真如覺體(佛性,亦靈魂),如看海水中之鹽味,空氣中之氧氣,決定是有,但不見其相,此之為實相也。(像電我們也是看不到,但事實上它是存在的,像靈魂也是)

【本文】: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意】:須菩提說:世尊師父,這部金剛經我聽到這裡,已經了解這個經的奧妙,我相信金剛經所說的理,了解其意義,我有辦法去承受金剛經的法(道理),照這個法來修持,應該是沒什麼困難。

佛學辭典:聞佛之法,初信之,後了解之,謂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見,解者破無明,受者領受,持者憶持。

呂純陽祖師示:信解受持者,「信解」深信其理,曉悟其義也。「受持」承受其法,於法修行也

【本文】: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意】:假使當今後世,師父你皈空以後,經過五百年,在這末法時代,如果有人聽到這部這麼深、微妙的金剛經,有辦法來相信、了解、承受、奉持,那這個人實在是第一希有。

惠能六祖:世尊在世說法之時,亦有無量眾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獨言後五百歲,蓋佛在世之日,雖有中、下根不信及懷疑者即往問佛,佛即隨宜而說,無不了悟。佛滅後(歸天後),後五百歲,漸至末法,去聖(聖:佛)甚遠,但存言教(言教:經典),若人有疑,無處可問,愚昧抱執(抱著自己的意識),不悟不生不滅之理而向外求,輪迴不斷,在此時候,若有人得聞深理,信解受持時,甚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

【本文】: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意】:是什麼原因呢?此人俱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什麼因故呢?因為他已經了悟我相不是真正的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一樣不是實在的相,這是什麼原故呢?因為離開一切諸相,這才是我們的自性,如如不動,就是可以稱呼為佛,與佛一般。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離開了一切相就是佛,這是真正的佛,那麼你說我們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虛妄,因為禮拜這個虛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誠懇,發起了真實的誠敬,那就是「信心清淨」,就可以「能生實相」,這個實相的境界就是離一切諸相,一切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禮佛就是一念之間,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的一念之間已經頂禮了十方三世(指宇宙中任何空間、任何時間)一切諸佛。

※有一個禪宗公案,說有一個小孩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轉來轉去,後來對著佛的正面他就小便了,有個法師看到了說:你這個小孩太沒禮貌了,怎麼對著佛就小便,小孩說: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哪一方小便呀?

【本文】: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意】:現在佛祖來聽須菩提這些理論之後,知道須菩提已經深深了解般若實相的妙理,所以才對須菩提說起,正是正是,你今天所說正符合佛理。如果有人聽到這個金剛經的妙法,而且不會驚疑,不會恐懼,而且不會半途而退道,你就要知道,這種人實在是少有的

【本文】: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意】:釋迦佛祖又說:須菩提,我為什麼說聽到金剛經不會驚怕,不會恐懼,不會畏的人是很難得,因為般若妙法志在離相,而末世眾生信受這種妙法,當然是很難得,佛又對須菩提說:我雖然說般若是第一波羅蜜,不過是借名而已,假使你不行,就不是第一波羅蜜,假使你有行,則此名叫第一波羅蜜。

惠能六祖示:口說心不行是「非」,口說心行是「是」,心有妄念即「非」,心無妄念即「是」也。

呂純陽祖師示:今言第一波羅蜜者,即般若波羅蜜,何故?獨言般若為第一呢?六波羅蜜中,般若為最難得,故名「第一」,般若之釋義曰妙智慧,言「非」者為口說心不行,言「是」者為口說心行也

【本文】: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意】: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說這個忍辱波羅蜜,假使這個忍辱的境來的時候,你就起了瞋恚的心。或是在體身未起憤怒的形貌,但是你的心還是有忍辱的心,若這樣勉強制止瞋怒,這樣不是真正的忍辱波羅蜜。假使你受侮辱的時候,你體身沒有看到忍辱的境形態,內沒出現忍辱的心,若這樣才是真正的忍辱波羅蜜。

惠能六祖示:見有辱境,強行壓制,表情現出,即非忍辱波羅蜜。見有辱境,當作無視,若無其事,即是忍辱波羅蜜。

呂純陽祖師示:凡遇辱境,體身不見瞋貌,內有忍辱之心,即非忍辱波羅蜜,不能達諸佛彼岸。若遇辱境,體身不見其形態,內心不見其忍,則是名忍辱波羅蜜,乃能達諸佛彼岸也

【本文】: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意】:這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如我早前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當時因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身體四肢受支解時,無四相,所以無瞋恨,若有此四相者,當生瞋恨。

※歌利王:印度一位名王,非常殘暴。因某種因緣要殺釋迦。他說: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殺你,你會不會瞋恨?釋迦佛祖說:此心絕對清淨,假使我起一念瞋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截後,我就不能復元,結果歌利王一節一節把他分割了,釋迦佛沒有一聲哀怨,心裡沒有一念之恨,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之後,歌利王要求証明,釋迦佛說:假使一個菩薩的慈悲心是真的話,我的身體馬上復元,結果他立刻復元了。所以佛說: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他在當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說給我們修行人做個榜樣,當然並不希望我們被別人割截做試驗。現在不必談到割截身體,單叫你不說話你就受不了,叫你坐著不動也受不了,其實這就是忍辱、禪定、般若的道理,只因為智慧不夠,悟道沒有透徹,所以你就受不了

【本文】: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意】:釋迦佛祖又說:須菩提阿!又想起過去於(在)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在修道過程中,同樣的離這四相(我、人、眾生、壽者)而修。

惠能六祖示:如來因中(前世)於五百世(地方名)修忍辱波羅蜜,以得四相不生,如來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羅蜜,行忍辱波羅蜜行者,不見一切人過惡,冤親平等,無是無非,被他打罵、殘害,歡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羅蜜。

呂純陽祖師示:印度地名五百世,今人註解云年歲,譯經說法小心言(我們在傳經說法要小心說),渡化眾生多引例:如台灣台北萬里鄉,桃園龍潭鄉,大陸萬年縣,高雄半天府,鹿谷小半天、、、等傳道,後世不詳查,以文字則差矣

【本文】: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意】:因為這些原因,須菩提啊,我們行菩薩道(願地菩薩是修菩薩行的人)絕對不能有四相的存在,離開四相,來發出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

【本文】: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意】:我們人不能住色而生心(不能看到有形相的東西,心中就生有念頭),也不應該住這聲、香、味、觸、法等五塵來生出妄念之心,應該要生出無所住的清淨心,若心住在這六塵,這樣就不是住在這個清淨的心

【本文】: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意】:現在佛祖對須菩提說: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個願地菩薩,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修菩薩行的人,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的關係,就應這樣無住的布施。

惠能六祖示:修菩薩行的人不為求望自身之快樂而行佈施(這就是住色佈施),但為內破慳心(吝嗇心)外利益一切眾生,而行布施也。

呂純陽祖師示:不應住色布施者,不可為求名利諸欲而行佈施也,德人,心如虛空,名利皆不貪著,儉於自己,利益眾生,故云: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也

【本文】: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意】:釋迦佛祖又說:一切所有的相,本來是指色談空,借一個名,說是某某什麼名,這都不是真相,又說一切眾生,假使你若看出自性佛的時候,那麼一切眾生也不是眾生了。

惠能六祖示:如來說: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畢竟可破壞,非真實體。一切眾生,盡是借來之名,若離妄心,即無眾生可得,故名非眾生。

呂純陽祖師示:如來說:一切諸相皆虛妄借來,究竟可以破壞,非實相,故言即是非相。一切眾生不悟時,暫借之名曰眾生,若悟真空無相之理,即見自性之佛,故言即非眾生也

【本文】: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意】:釋迦佛祖又說:須菩提呀,我今天所說的,就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那麼什麼叫做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呢?

金剛經集註:真而非假謂之真語。實而不虛謂之實語。剛正之言謂之如語。不欺騙人謂之不誑語。不為怪異謂之不異語。

不異語者舉例:(楞嚴經記載):

「三摩地中(禪定中),貪求善巧(靈感顯化)」「爾時天魔(那時妖魔鬼怪),候得其所(順其機會)」「飛精附入,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者」(那個人不知道他是魔)「自言謂得,無上涅槃(自己說我得到最高道理)」「求技求巧(求神通),善男子處(他的住處)」「敷座設法(設道場),身有光明(放毫光、分身展神通)」「是人愚昧惑為菩薩(當做真菩薩)」「信其教化,搖動其心」「破佛律儀,不淨說法(騙財色、天人合一)」「口中好言,災祥異變(說些何時天災)」「或言如來,某處出世(說何人是佛、菩薩出世)」「或言刼災,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盡(假消災騙財)」「汝當先覺(你若有覺悟),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墜無間獄」

【本文】: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意】:佛對須菩提這樣說:我今天所得的法,這個法就是於相離相,於空離空(你知道一切有形相都是假的,但是你要表示至誠的心說我一樣來服務效勞,我明知這是空的我也不會被黏住,會以有形的來做,我心中不會改變觀念)。

惠能六祖示:無實者,以法體無相,無相可得,然中有恆沙德性,用之不盡,故言無虛。

呂純陽祖師示:有相之法,但為眾生而說(有形體如建大廟、法會是為眾生而說),如來所得之法,無相可得,故曰無實,然不可不藉諸相以悟實相,故言無虛,即所謂於相離相,於空離空也

【本文】: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意】: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言:我們修菩薩行的人,如果你心裡執著一個法來行布施(指法施),這樣就好比進到一間很暗的屋子裡,什麼都看不到。如果修行的人,你的心裡,若不執著這個法來行布施(法施)就好比一個人眼睛張開,日光四照,即可以看清一切所有的形色

【本文】: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意】:釋迦佛祖又說:須菩提,將來在末法的時候,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辦法對這本金剛經來受持讀誦,這樣你就有辦法証得菩提的果位,等同於佛。以佛的智慧完全可以瞭解這樣的人,瞭解他對於金剛經般若智慧如此的透徹,這樣的人全都可以成就無法計量,沒有邊際的功德。

呂純陽祖師示:「當來之世」者,如來滅後,末法之世也。此經當此世,非上根之人,難受難持,若能受持讀誦此經,不獨為口耳之學,即能証得菩提的果位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本文】: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意】: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說: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一日中,早上用相當於恆河沙數身命來布施,中午又一樣用相當於恆河沙數身命來布施,黃昏也用相當於恆河沙數身命來布施,像這樣一直到無法計算百千萬億刼的人,一日三次都用身命佈施,當得布施之福。如果有人聽到這部金剛經而生起信心,而不會去違背經的意思,那麼此人所得到的功德,就勝過前面所說以身命布施的人。何況說用筆來書寫、領受、受持口誦心行,且為人解說此經的真義,能使人信受奉行,他所得的福德,就是無量無邊。(早上、中午、黃昏以及百千萬億刼身命布施,皆是比喻一世人全心全力以身命布施也。)

呂純陽祖師示:印度日分六時則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佛生於印度故從其方言也

【本文】: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意】:釋迦佛祖又對須菩提說:我今對你說起,持此金剛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呀!

呂純陽祖師示:不可思議:「思」心思也,「議」口議也,不可稱量:「稱」以秤稱,「量」以尺量。

云此經所得功德之大非心所思、非口能議、非秤可稱、非尺可量。若能奉行此經信心不疑深明實相,論其功德高過泰山,廣逾東海,泰山可量,東海有邊,故云無邊功德。

【本文】: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意】:佛祖是為了發大乘心的人來說這部金剛經,也是為了發最上乘心的人來講這部金剛經。

呂純陽祖師示:有教有類(分別心),願力微小者,名為小乘。有教無類願力宏大者,名為大乘。修無上正等正覺之佛道者,名為最上乘

【本文】: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意】:如果有人能夠信受奉持讀誦,並廣為人來講解這部金剛經的實義,我們佛全部知道這些人,也全部看清楚這些人,就有辦法得到無法用尺去量、用秤去稱,無有邊際無法用心去思想,用口去議講的功德,像這些有辦法來信受奉行,而且廣為人來說這部金剛經的人,就有辦法負起擔當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法(是說你就有辦法傳大乘之法)

【本文】: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意】: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喜愛修小乘法的人,他來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邪見,對於這部金剛經無法了解,接受讀誦,更加無法來講給別人聽,傳達金剛經的奧秘。

呂純陽祖師示:樂小法者:愛好外道之法,依他佛力不知自心即是佛,著四相,只修福德不修功德(指靈感顯化)

【本文】: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意】:釋迦佛祖對須菩提說:無論什麼人、在什麼地方來解釋講金剛經,一切世間上天道的神,有善根的人,善良的鬼神都會來供養,你要知道講經的地方也等於佛寺的地方,都應該恭敬作禮、團團圍繞,用各種鮮花香水散佈在這個地方。

呂純陽祖師示:在在處處:言不論處所也。若人明了大乘最上乘法,在在處處心存此經,說佛話行佛事,則是心如佛塔廟,諸佛常在其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來恭敬作禮供養此人也。

古印度都用花、香水用手灑落在道場內。

佛學辭典:華香:花和香水。

諸位我是照經的意思還經過考據,這都是有根據不是照我的意識來說,但願諸位能領受,像經裡所說的作為世間第一希有,諸位不要說我自己沒辦法,有沒有辦法看你的一念之間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本文】: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意】:釋迦佛祖又進一步再說:須菩提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來受持讀誦這部金剛經,不但無得到福報,反而受人輕視,這是什麼原因呢?他這個人就是因為前世種下了很大的罪業,應該要墜入惡道,或得到很可憐的病業,或是患難貧賤等,因為他這世來受持金剛經的功德,而減輕他的罪業,所以才讓人輕視而已,先世罪業則為消滅,功果圓滿,當得正等正覺。(但是當今有很多人常說:你看那個人非常認真拜佛修行,並沒有受到好報,反而受到折磨,這就是這段經文的解釋。所以不要再哀怨了。當今的人都不平衡,說好人沒好報,那麼會拜,拜的比沒拜還糟糕,這段經解釋得非常明白,你若不拜就不只這樣的遭遇,所以若有人這樣說時,我們要照這段經的意思說給他聽。上期鎮國宮仙佛說:行功立德莫怨嘆,你莫怨嘆,因為你的前世還有惡業在,如果你不行功立德會更慘,可是當今的人不當一回事,反而說:你說不拜會更慘,誰看到了。所以我們要忍耐,要知道經的意思。若有人哀怨可以說這段經的意思讓他了解。)

三世因果論,善人做好事,偏事不如意,非善個個好得報(不是做善的每個人都能得到好報),身體又健康,精神又好又發財又有辦法,這個世界因果報應到哪裡去了,這是個大問題、大懷疑。金剛經現在告訴你,你明白了嗎?要把過去、現在自己身心的業報清理完了,開悟的時間才會來,所以要真修行,消滅自己的業報,智慧才能啟發,過去發生的業報沒有消滅,智慧是啟發不了的,因為你還在受罪,所以不會得到正等正覺。(真正要行道的人,這種道理要知道,不要再哀怨說:枉費我這麼認真修還是事事不如意。你要了解這就是你還有前世因在,所以一定要將前世因的業報消滅,自然能成就,智慧就開了。)

【本文】: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呂純陽祖師示:八百四千萬億亦曰八萬四千,略約八萬。西方常以八與四合之以顯數之多也。

西方:印度在中國(支那)之西邊,故曰西方。

佛學辭典:西方(印度)之法,顯物之多,常起八萬四千之數。例:教門之多,八萬四千法門,釋迦燒舍利子,八萬四千瓶,煩惱之多:八萬四千塵勞。

阿增衹:梵語,無法算數之謂也。

那由他:梵語,如當今之億也。

【意】:釋迦佛祖說:須菩提啊!我想過去這個無法算計的劫數,在還未遇到燃燈佛以前,就已經遇到無法計算的佛,對所有的佛,我皆全心全意去供養,沒有一尊佛白白過去而不供養的,如果若有人在這個末世能夠來接受奉持讀誦這部金剛經,他所得的功德比我以前供養諸佛的功德還要大,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所比不上,乃至算數所無法計算的。(釋迦佛祖再次的強調:你若受持這部經,照經義去行,所得的功德比他無法計算供養諸佛的功德還大)

【本文】: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意】:世尊又說:須菩提啊!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在這後代末世的時候能夠接受、受持、讀誦這部金剛經,他所得的功德,我若全部說出來,恐怕有人聽了後,心裡即顛倒狂亂,好像狐狸的多疑,沒有辦法相信我所說的話

【本文】: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意】:佛祖又對須菩提說:此金剛經般若妙智慧不是隨意由心就可領會,由口就可說出,若能依此修行,果報也是由般若而成佛,也不是可以心思口說可得。

惠能六祖示:是經義者,即無著無相行也(不會執著、不會心裡有形相),云不可思議者,乃讚嘆無著、無相行(無住心、去三心除四相),能成就正等正覺也。

呂純陽祖師示:經義者,謂此經般若之義(道理),其義甚深廣大,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果報者,若人依此修行所得果報,也由般若而成佛(看智慧修到什麼程度才可成佛),故言不可思議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埔心鄉懿德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